朱世恒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到關鍵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流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發展潛藏力量之一的高職畢業生,隨之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和政策環境。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下,如何促進我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創業實績,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在簡單分析創業政策內涵的基礎上,對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優化方式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生 大學生創業 政策環境 金融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速,高職學生在畢業之后面臨著更加多元的就業選擇和更加美好的就業前景。但與此同時,高職學生自身創新創業能力也將對其未來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于高職教學工作而言,培養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探索高效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創業政策與創新創業能力
(一)當前我國創業政策特征分析
當前我國的創業政策表現出一定的均衡性和全面性。總原則是鼓勵創新,幫助創業。在此原則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創業政策,尤其注重在稅收、地租、辦公場所等基礎設施和服務政策上進行政策創新,為創業者提供政策上的便利。此外,當前我國創業政策在務求做到全面均衡的基礎上,也表現出了明確的傾向性和導向性。比如在地理位置上,創業政策在鼓勵東部沿海地區迅速發展、積極創業的同時,在政策支持和幫扶力度上卻更加傾向于內陸西區和西部地區;在創業行業上,我國在創業政策上更加注重對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幫助,希望能夠通過創業政策的調整來促進實現當前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
(二)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分析
總體來說,高職大學生是當前大學生創業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職學生本身專業技能更強,技術素養更好,行業競爭更激烈,因此高職大學生受整個行業氣氛的影響,往往在創業過程中有著上佳的表現。但毋庸諱言的是,當前高職大學生在創業能力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比如激情創業占多數,缺乏創業之前的精心準備和長期積累。
二、未來提升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策略分析
當前,從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上講,國家是鼓勵支持大學生積極創業的。因此,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絕不僅僅是大學生自己的問題,更是高等院校、當地政府以及頂層設計部門共同的問題。因此,未來提升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也許要從這三個基本方面入手,積極作為,大力推進。
(一)國家:出臺更加有利的大學生創業政策
鼓勵創業,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中轉方式、調整結構的艱巨任務,國家相關行政部門必須充分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在政策出臺上,國家要充分調研和分析高職大學生創業的實際情況和特征,積極結合高職大學生自身專業技能強而綜合素養弱的實際情況,在高職大學生創業方面出臺針對性的創業幫扶政策,尤其是高職大學生在自身所學專業領域內的創業活動應該獲得稅收、地租等方面的幫扶,并且國家可以通過區域發展調控和功能分區的方式,實現同類產業聚集,讓高職大學生的創業得到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高校:以制度促文化,用文化推創業
對于高校制度文化來講,其在內容組成方面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制度層面和文化層面。制度層面上的內容,顧名思義,主要指的是大學在管理制度方面上的工作成就和努力成果。比如,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在學校管理方面都根據自身學校實際情況進行了長期的制度建設的努力。高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僅是為了保持學校的運行和發展方面的有序性,保證學校的日常運作在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同時還應該將這種制度文化的建設工作與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相聯系。
(三)大學生:要有理想,更要實干
高職大學生在自身創業能力提升方面上要尤其注重以下三項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一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創業行為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是很高的。所謂創業,最本質的問題是解決客戶問題,滿足客戶需求。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利用好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客戶的需求是成功的大前提。二是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能力。企業管理方面的能力是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基本組成。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高職大學生創業而言,應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對小型企業的管理上來,提升實際的操作能力。三是大量的企業實習經驗。創業無小事,關鍵是要有前期的準備。高職大學生應在正式創業之前就積極進行相關實習經歷上的準備,通過進入大型企業實習來學習最為先進的行業發展理念和企業管理方法,同時借助這些優秀的企業平臺,對行業發展大勢進行了解和分析。
三、結語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高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最終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外部的政策環境可以優化,相關的教育環境可以提升,但是大學生在實習經驗積累、專業知識學習以及實際操作能力等方面要下苦工夫、笨工夫,才能夠十年磨一劍,在自己的創業階段實現自我價值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夏清華.不確定環境下中國創業支持政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1):55-56.
[2]高建.國外創業政策的理論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14(1):7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