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摘 要:本文在對中職學校汽車駕駛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及成因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就如何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提出了策略性思考,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駕駛 職業素養 培養策略
職業素養是任何一個職業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職業品質。作為一種隱性素質,它的培養應貫穿于學校的專業教育過程之中。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是否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不僅影響著人才培養規格的相符性,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學校的辦學效益,因此,面對嚴峻的招生競爭和學生就業競爭的形勢,如何在技能培養中注入新的職業素養教育理念,突破傳統的教育程式,強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當前中職教育面臨的一個現實而重要的課題。下面筆者就中職學校對汽車駕駛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進行剖析,并就職業素養的培養策略提出個人的思考,以供同行參考。
一、汽車駕駛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及成因分析
汽車駕駛職業素養是汽車駕駛職業活動過程中具體表現的綜合品質,包含駕駛技能、駕駛職業道德和態度、職業作風和駕駛職業行為等。汽車駕駛職業技能教學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重技能培養而弱素養培養,甚至給學生灌輸“一技之長”的教育理念,從而導致教學模式單一,培養目標單一,致使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從而不斷激化駕駛服務行業人才供求矛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當前職業學校汽車駕駛職業人才職業素養不高的主要成因如下。
1.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職業人才的要求相脫節
伴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駕駛服務行業急需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而職業學校由于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受功利思想的驅動,重技能而輕素養,片面追求技能的培養,而忽視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上缺乏相應的職業素養標準,從而不能形成與專業教學融為一體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致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與職業人才的要求相脫節,從而使人才培養的相符性存在偏差。
2.學校的教學模式與素養教育要求相脫節
大多數職業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仍以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為主,在教學中缺乏應有的職業素養教育的氛圍。職業素養教育停留于純科學知識的簡單傳授,缺乏體現行業特色的職業文化內容,尤其難以開展職業文化的熏陶教育,因而在職業素養教育中存在針對性不強、實效性較差的弊端。這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難以通過課堂教學這種單一模式使學生真正養成職場所需要的職業素養,無法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
3.學校的培養機制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脫節
職業素質教育作為隱含的品質培養,是一種養成教育,其應貫穿于學生專業學習和技能培養的全過程。中職學校由于長期受“技能培養為先”的教學理念驅動,未能依據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全方位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育人環境、師資培訓、實訓教學、實習指導、第二課堂等方面建立起系統的培養機制,使學生在專業學習和技能培養中既缺乏對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管理目標、價值追求、工作運行模式、職業規范要求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真正領會和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而且未能依據現代職業人才的職業素質培養要求建立起科學的考評體系,這勢必會影響人才培養的相符性。
4.學校的師資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脫節
要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師資首先應具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培養能力,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為深厚的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素養功底,而且具有就業規劃、就業指導的實踐經驗。由于目前中職學校的師資絕大多數來自高校畢業生,缺乏企業從職經歷,且深入企業鍛煉或調研的時間也非常有限,故其積累的企業職場經驗和閱歷也就十分有限,對學生的實訓、實習的指導經驗存在很大缺欠,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駕駛職業素養培養策略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日益關注汽車駕駛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和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因而汽車駕駛服務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也愈加看重。因此,在當下就業競爭日趨激勵的形勢下,中職學校應在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打破長期固守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地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以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1.深化職業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
職業素質具有內隱性特點,而且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能力,因此,中職學校應將學生職業素質要求列入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并建立相應的培養標準和評價體系,切實將職業素養教育落實、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滲透至學校事務及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位,徹底打破原有的職業素質教育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單一教育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深入探索出利于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新模式、新方法;在專業教學中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行工作過程一體化教學,并強化與企業、行業協會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建立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將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培養進行有機的融合,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真正獲得職業素養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真正將素質教育內化成職業品質,外化為職業規范行為。
2.強化師資建設,增強職業素質教育能力
教師的教育能力直接影響職業素養教育的效度和合格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因此,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職業化師資隊伍是全面推進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根本保證。中職學校應切實從人才素質的培養教育要求出發,制定學校教師培養規劃和科學的考評機制,以引導、幫助每一位教師做好各自職業成長規劃,激勵教師積極轉型;積極依托中職學校“雙師素質”教師培訓基地和合作企業資源,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培訓,以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教育能力;同時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或行業優秀人才成為企業、學校雙棲人才,充實學校教師隊伍,讓他們兼職學校的教學,將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融入學校教學內容,有效實現校企文化的有機對接,以促進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
3.改革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的職業性要求
中職學校面向企業培養人才,因此其所培養的人才必須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職業性要求。因此,中職學校應建立能與企業對接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摒棄原來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脫節、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評價體系,構建起融“技能考核”“操行”“職業素養”三位一體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制定職業性目標明晰,量化可行的職業素養的評價標準,貫穿于學校教育評價的全過程,以提升對人才評價的職業性要求。
參考文獻:
[1]黃永濤.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2015(9).
[2]韓睿.在實訓課程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J].機械職業教育,2009(2).
(作者單位:杭州汽車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