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不斷變革的大背景下,職業競爭壓力顯得異常激烈,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客觀存在。高校在就業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追求、道德素養、職業操守、以及就業競爭意識具有核心作用。本文就高校大學生就業與德育培養從個人、高校、社會層面展開探討,提出“德育為先”與大學生就業的潛在的聯系,并對“德育為先”在就業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德育;大學生;就業
就業形勢嚴峻,社會需求提高,以及當今大學生的多元就業意識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大學生的德育培養不容忽視。我們透過目前頻出的大學生就業現象,回歸于本質的探究,不難發現,德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職業操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堅持“德育為先”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業觀、職業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以及變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一、德育為先與大學生就業的內在聯系
(一)德育為先與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息息相關。當今大學生們大都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自我評估和定位不夠客觀、準確,對就業市場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部分大學生缺乏人生目標和職業理想,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從眾或被動局面;還有一些大學生缺乏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團隊意識,缺乏對金錢和價值的正確認識等等,導致對于多數的職位不適應;還有部分大學生對個人利益看得過重,在求職中盲目追求“待遇”的高度,而忽視了自身價值該如何體現。這些職業觀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不僅容易挫傷大學生就業的自信心,更不利于他們自身素質的提升,影響他們未來人生目標的實現。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多與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正有關,而“三觀不正”正是德育培養和教育不到位的現實結果。加強德育培養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
(二)德育為先與大學生學業觀、職業觀的形成息息相關。思想支配行動。換言之,有什么樣的品德,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和追求。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積累經驗、豐富閱歷的寶貴時期,在這段時期里,大學生既要完成艱巨的學習任務,又要去努力追求未來發展,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學業觀和科學的職業觀的基礎之上。堅持德育為先,能夠不斷地強化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職業追求,引導大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學業觀和職業觀,才能使大學生沿著正確人生軌跡去發展,達到個人發展和職業發展的雙豐收的目的。
(三)德育為先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息息相關。大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多元化的,涉及發展領域和空間多而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網絡的沖擊,大學就業面臨著適應經濟和技術加速發展和變化的雙重挑戰,這就要求高校教育理念和手段要與時俱進,堅持“德育為先”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在就業工作中將德育教育貫穿于全過程,抓住主線,更新理念,革新手段與方法,才能實現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才能達到高校的育人目標。
(四)德育為先與人才培養的環境息息相關。環境造就人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德育培養受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的影響。首先,家庭影響和教育會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舉止言行,自身修養,文明禮節和行事風格,自然會影響到子女。尤其是在大學生面臨就業的工程中,很多的父母在不了解市場、不了解職業的前提下,片面的強調子女尋求一個工資高、環境好的工作,無疑給大學生帶來了負面指導,就業勢必受到影響。其次,學校是實施德育培養最直接的環境。德育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同時辦學理念、教學方向、教育設施和條件等因素也不容忽視,這些因素也決定著德育培養的成果。最后,社會風氣的影響是關鍵。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眾多精神文化產品爭相涌入大學生眼球,負面信息和文化很容易侵蝕尚且缺乏社會和生活經驗的大學生,這也加劇了現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以德育為先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
堅持德育為先是解決當今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最根本的方式。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要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要保證教育的時效性,要將教育扎扎實實地落實到實際中去。
(一)重視思想教育的導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學生就業德育工作的生命線,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導向作用,根據國家、社會發展需要對大學生就業素質的要求,適時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教育要以人為本,要突出人的發展,要發掘人的潛能,促使大學生從思想上做到既重視學業,又尊重職業,又能客觀對待就業,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同時,學校在教育中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情操培養,如愛國、愛校、愛崗敬業的道德情操培養。讓德育培養又能不失時機地為大學生就業“助力”,“育人為本”的目的才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二)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實效作用。學校在進行大學生德育培養時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課程起到實際的指導作用,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就業形勢和就業環境進行具體分析,尤其是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學校要不失時機地組織大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接受鍛煉,為日后就業打下基礎。同時,不能忽視對低年級學生的德育培養,讓他們盡早了解專業方向、專業發展,然后引導他們合理構建職業藍圖,開展早期就業指導。同時,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來培養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
(三)重視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充分抓住“德育課堂”的主要陣地,幫助大學生提升道德意識、從業意識、敬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他們腳踏實地,勤勤懇懇,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學校還要多開展一些大學生就業知識講座和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認清當今就業形勢,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行為準備。通過德育建設,強化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的面對就業,有效地應對就業。
總之,德育為先是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關鍵一環。德育教育對于糾正三觀、糾正學業觀、糾正職業觀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隨著社會環境和就業形勢的復雜多變,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根本生解決為社會主義輸送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問題,就必須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以德育人。
參考文獻:
[1]樊碩,董海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德育路徑[J].林區教學.2015(7):64-66
[2]董海霞.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德育路徑[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8):29-31
[3]鐘佩霖.就業視角下當代大學生德育內容新探[J].社會科學家,2015(2):125-128.
[4]王曉艷.和諧校園構建中的大學生就業工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21%
作者簡介:李嫵祎(1980—),女,遼寧大連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