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摘要: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了解、分析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特點以凸顯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特點分析
隨著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數學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學校數學教育本質的深入反思,數學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數學是“活動的、操作的”數學,而不是形式化的數學。因此,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樹立起學好數學的愿望。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所有學生都能“挑一挑,摸得著”,讓談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學、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新時期教學方法呈現了新的特點。
一、主體與主導密切結合
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是首選。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嚴格的紀律,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杜威將學生比作太陽,把教師視為行星,行星圍著太陽轉,把兒童獨立學習的可能絕對化,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兩種極端,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把這一教學的主要矛盾視為具有動態性、轉換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的對立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教師能夠將全班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并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地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大大展了學生的思考力。
二、注重預設情境建設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里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預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預設情境中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從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讓他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來學習數學。
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一般的教學原則。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的進程,認真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班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體教學上,使教學內容和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在面向多數的集體教學中兼顧兩頭,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一些后進生能回答的問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以達到大面積豐收。對于學習成績差、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 教師對他們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增強學習的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學應用題的時候,練習中可以要求差生完成基本的練習題和稍有變化的題目,學習好的學生在做完后,再做一些較難的題目,鼓勵他們的異想,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四、多種教學方法交叉運用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 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統性強,亦可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學 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于中高年級,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統性較強的內容。
只有實現有關教法的優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 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的‘百寶箱。”美國的富蘭克爾也說:“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 。”因此,簡單否定某一種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其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在教學的動態發展中得以平衡,最終使預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實際效果保持相一致。
五、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了出來。
例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于是老師說道:我們是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是10時7分,你們算算看是不是到下課時間了?這樣,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新時期教學方法凸顯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實踐說明,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除了改革教材外,還必須相應地改革教學方法。要做好這項工作,就得以辯證唯物論作為基本指導思想,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出發,聯系教學中的問題,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試驗和總結,這樣就能夠較快地把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黃龍,試論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年06期。
[2]顧德風,小學數學課堂評價問題分析與對策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1年3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