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伍作
摘要:彝族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漢語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本文就此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彝族學生;漢語能力;培養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大部分彝族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主要用彝語交流。絕大部分彝族孩子從小生活在彝族人群中,以本民族語言為母語,與漢族同胞接觸的機會很少,所以大部分孩子入學時聽不懂一句漢語,也不會說一句漢語。這給孩子們學習漢語帶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也給培養他們漢語能力的老師們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一、現狀分析
根據對本民族孩子特有的了解及本校彝族學生的實際,我現將培養低年級彝族學生漢語能力時遇到的困難列舉一二:
(一)學習漢語的環境較少。
山里的彝族孩子入學前幾乎沒有學習漢語的環境。上學之后,學習漢語的環境也較少,只有在課堂中才勉強用漢語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課,孩子們因為語言障礙等原因不敢和其他民族的孩子玩耍,只有和本民族同學玩,他們在玩耍中自然而然地又用彝語交流。放學回到家,還是用彝語與家人交流。
(二)學習漢語的興趣不高。
對于彝族孩子們來說,在低年級階段要學習的內容過多,難度也較大,而且很多內容不貼近他們的生活,再加上需要用學生成績作為評職稱依據的老師們的嚴格要求,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學習是件很苦的差事,所以他們剛進學校時的學習興趣被磨得所剩無幾也是預料中的事。
(三)學習漢語的習慣不好。
相當多的彝族孩子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關愛長期缺失,加之祖輩的溺愛,這些孩子表現出任性、自私、固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不愛學習等不良品行。課前,他們幾乎沒有預習的習慣。課堂中,他們經常表現出不遵守紀律、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積極主動、不認真完成作業等不良習慣。放學回家喜歡玩這玩那的,做作業的態度很不好,喜歡拖沓。他們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相對自覺的孩子雖然能按時完成作業,但也不夠認真,作業質量不盡如人意。絕大部分孩子不會主動進行讀書、練字和練習聽、說漢語等學習活動。
(四)聽說讀寫漢語的能力較差。
剛入學時,大部分彝族孩子都聽不懂一句完整的漢語,每一次老師布置什么任務,他們只有連蒙帶猜,再看看周圍的同學見機行事。他們掌握的漢語詞匯也很少,連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也不能用漢語說出它的名稱。如,看到馬,他們只知道這種動物叫“母爸”,不知道用漢語叫它“馬”;看到石頭,他們只會用彝語說這是“爾罵”,不會用漢語說“石頭”等。很多彝族孩子說話、讀書時,發音(包括聲母、韻母和聲調的發音)不準確。如,把“作業本”讀成“作逆比”;把“語文”讀成“以為”等。部分同學會說簡單的語句,但語序顛倒的現象較普遍。如,把“我不要辣椒”說成“我辣椒不要”;把“他寫字”說成“他字寫”等。孩子們寫的字也不規范、不工整,卷面不整潔。
二、教學建議
針對培養低年級彝族孩子漢語能力時遇到的實際困難,我提出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有意識地為孩子們創造學習漢語的環境。
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育體系的根本特征是對環境的強調。低彝族孩子在學習漢語時,僅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充分利用課堂、校園、家庭和社會等多維環境,向老師、家人和同學學習,才能盡快提升漢語水平。很多老師都在沒有英語語言環境的狀況下學過英語,都深刻地體會到在沒有相應的語言環境下學好一種語言確實不易。那如何為彝族孩子學習漢語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1.要求孩子們在課堂中必須用普通話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班里有漢族同學的,把彝族孩子和漢族孩子安排在一起坐,并鼓勵他們多交流,多互助。
2.充分利用各種活動為孩子們創造聽說讀寫漢語的環境。
3.課余時間,盡量創造條件促使彝族和漢族同學親近、交流。
4.有的老師說,要想教好農村的孩子,必須先教好家長,教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因為大多數家長(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有的雖重視但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我是非常贊同這一觀點的。因此,我認為充分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機會教會家長們教育孩子的一些有效方法尤為必要。
(二)設法提高孩子們學習漢語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學習,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有興趣地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知識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為彝族孩子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千萬別忘了及時表揚,甚至可以用有些夸張的語言和表情進行贊揚,讓他們體味到成功的樂趣。還應該多采用玩游戲、講故事、唱兒歌和猜謎語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漢語的興趣。
(三)努力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漢語的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學習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多數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就不會覺得苦和累。因此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對于習慣不好、基礎較差的彝族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老師們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他們課前預習,課中專心聽講、主動學習、認真作業,課后及時復習、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看課外書、用漢語與他人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不斷提升孩子們聽說讀寫漢語的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山區低年級彝族孩子聽說讀寫漢語的能力真的很差,老師們只有具備絕對的耐心和適度的寬容心才能實現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中,教師應盡力啟發孩子們聽清楚問題并主動回答問題,多采用范讀、伴讀、指名讀等形式引導孩子們讀拼音、生字、詞語和課文,一筆一畫地教孩子們寫好每一個字。每天布置一道家庭作業:聽清楚一句漢語、用漢語說一種事物的名稱、讀一句漢語或寫好一個漢字等。
培養低年級彝族學生的漢語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任務,我們只有緊緊抓住低年級彝族學生的特點,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聽、說、讀、寫”訓練有機結合,從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漢語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