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偉
摘 要: 鄉土史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魅力,能營造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而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土史教學中的融入。鮮活的鄉土資源經過精挑細選,在課堂教學中如加以有效運用,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有效性無疑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對于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現在幸福生活的珍惜等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 鄉土史 價值觀 歷史教學
隨著當下社會轉型的急劇發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加強當代高中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在鄉土史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可以突破的方向,如能恰當運用,效果顯著。本文從鄉土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鄉土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的實踐途徑
鄉土史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營造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而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因此有利于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土史教學中的融入。鄉土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般有兩大途徑:一是挖掘鄉土史教學資源,春風化雨浸潤人;二是充分運用鄉土史資源,潛移默化熏陶人。
(一)挖掘鄉土史教學資源,春風化雨浸潤人。
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絕大多數教師都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認為:“愛國主義的簡義就是忠誠地熱愛自己的祖國。”“是建立在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之上的,一般就是國家民族固有的東西使其不受侵犯而言。然而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則在于不斷發展,普遍提高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水平。”[1]由此可見,愛國主義具有如下幾層意思:一是擁有忠誠熱愛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二是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特別是長遠利益,即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顯然,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在于喚起國人對自己祖國的忠誠熱愛,進而為它的繁榮和發展努力奮斗。通過歷史教學,學生懂得愛國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從而理性地選擇自己的愛國行為。盡管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已經注意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感染,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我們的學生盡管從課本上認識到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的光榮傳統等,但因為時空的阻隔,他們對歷史沒有深切的感悟,缺乏親身體驗。在他們眼中,歷史就是“故紙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遠在時空以外。所以“祖國可愛”和“熱愛祖國”這些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抽象,不能完全理解和領會其中深刻的意義,不易產生情感共鳴。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進行歷史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因為鄉土歷史就是我們身邊的歷史,是學生最為熟悉、距離最近的歷史。
那么鄉土史教學的前提是什么?筆者認為就是要有各地特色的鄉土史料,離開這些鄉土史料,鄉土史教學就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有人會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各地的鄉土史料隨便一抓都是典故。就拿江陰歷史來說,3000多年前,江陰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成為先進的吳文化組成部分。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地屬延陵,曾是吳公子季扎的封地,后為楚春申君黃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
但是這些鄉土史料在江陰基本婦孺皆知,要發揮鄉土史在歷史教學中的獨特魅力,就要使選擇的鄉土史料具有新鮮性。怎樣才能使鄉土史料具有新鮮性,這就需要我們在鄉土史史料的收集方面與時俱進。
鄉土史的史料更多的是發生在普通百姓身邊的歷史,而不是重大的地方歷史。一本家譜就是一部新鮮的歷史。江陰市的長涇中學曾經在抗戰時期被日軍轟炸,學校設有紀念碑,這對于長涇中學的學生來說就是發生在身邊的鮮活的抗戰歷史;江陰名中醫曹穎甫的事跡:“甫由滬回澄。不久,日軍入侵,江陰城淪陷。12月4日,一名婦女由后門逃進穎甫公所居后宅,日軍猛追進來,穎甫公正在廂房修改詩稿,聞聲拄杖而出,阻攔日兵并大聲呵斥。日兵大怒之下抽下腰間刺刀,向穎甫公腹部猛刺一刀后揚長離去。曹穎甫被日寇刀刺后,腸子已流出體外,仍大罵不止。家人急忙將他抬進臥室,當時城中尸橫遍野,無處可延醫搶救,三天后氣絕身亡。”[2]這些就是發生在江陰市的日軍侵略罪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江陰蟬聯“全國百強縣之首”13年,有上市公司42家,這些都是反映江陰改革開放成果的豐富的鄉土史史料。那么這樣的史料在正規的歷史書籍中,在網絡上是找不到的,所以這樣的鄉土史料的收集方式需要我們改變觀念。
具體來說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感受“歷史的無比魅力”。那么怎樣讓學生“走進歷史”呢?在我校轟轟烈烈開展的“成長共同體”活動中,歷史教研組設計了這樣的活動:以各個班學習成長共同體為單位,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走訪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追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歷史故事。每一周期的活動我們會確定一個主題,例如2015年是中國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江陰在抗戰時期是淪陷區,江陰人民深受日寇的侵略和欺凌,江陰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抗日事跡,因此我們指導學生以“發生我們身邊感人的抗戰事跡”為主題追尋歷史。第一“成長共同體”所有成員尋找身邊的見證過抗戰時期的老人;第二確定好要走訪的對象;第三共同商量好走訪活動的具體計劃(聯系、文字記錄、視頻采集等安排);第四進行資料整理;第五進行班級內的交流。
南菁高級中學馬維林老師開發的“三類歷史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江陰歷史文化考古”課程,“通過學生實地考察文明古跡,將歷史學習與江陰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情境建立緊密聯系”[3],江陰有祁頭山遺跡、佘城遺跡等多處歷史遺跡,有徐霞客故居、劉氏三兄弟故居等名人故居,還有軍事文化博物館、要塞起義紀念館等,這些歷史文化遺跡有著極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endprint
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因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而要培養學生的愛鄉之情,就要讓學生“走進家鄉,走進家鄉的歷史”。這樣的以“成長共同體”為團隊的鄉土史史料收集活動和南青中學的“江陰考古”實踐活動課程很好地融入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感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浸潤。
(二)充分運用鄉土史資源,潛移默化熏陶人。
我們發揮“成長共同體”的力量收集鮮活的鄉土史料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平常的歷史教學課堂上充分運用鮮活的鄉土史資源,發揮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更新課程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讓歷史鮮活起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每次講到人教版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日軍的滔天罪行”時,課本重點介紹了“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三件大事。通過挖掘鄉土史史料,筆者所在班級的“成長共同體”團隊找到了一條很重要的史料:筆者所在的江陰市山觀高級中學當年就是日軍在江陰部隊的駐扎地之一,離學校不遠的三個村莊在抗戰期間就被日軍“掃蕩”過,筆者在課堂上呈現以上史料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共鳴。在講完全面抗戰初期防御階段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后,筆者在幻燈片上打出了這樣的史料:“江陰保衛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一場集空軍部隊、地面部隊、要塞炮兵部隊和海軍艦艇部隊共同進行的,持續多日的激烈戰斗,是抗戰期間唯一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1937年12月1日,江陰是抗日戰爭中蘇南最后淪陷的城市”,并設計了以下問題:江陰保衛戰屬于全面抗戰的什么階段?江陰保衛戰屬于全面抗戰的什么戰場?這段史料和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和聽課老師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本節課的最后,筆者在幻燈片上打出“江陰市人民醫院與日本仙臺醫療中心仙臺醫院建立友好關系19周年紀念活動的”新聞圖片,并設問:“你是如何看待今天的中日關系?”讓學生先以“成長共同體”為單位進行討論,再由學生代表發言。鄉土史教學成為這節課中最大的亮點,比較傳統的抗戰課,學生更能深刻地感受抗戰歷史,從而更好地體悟歷史,更理性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學習必修二第十二課講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這一課時,筆者引用了這樣一段鄉土史料:“1992年3月1日凌晨2點,他再也睡不著了,他請總機通知村黨委委員、正副村主任和各廠廠長到會議室開會。他在會議上分析了面臨的機遇,提出了華西村要進行新一輪創業,并做出了動員一切資金、加快經濟發展的決定。這次集結資金、重點突破,為華西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人說 ‘吳仁寶真神,一個會就賺了一個億。1999年華西村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首創‘村莊上市的先例。”[4]這段材料的標題是:“鄧小平讓華西村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富起來。”這段史料的運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
這些發生自己身邊的鮮活的鄉土史料經過老師的精挑細選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有效運用,對于“提高課堂的效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興趣性”無疑會發揮巨大的作用,對于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對現在幸福生活的珍惜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歷史不僅僅指過去發生的不可改變的事,更重要的價值是對現在和未來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性、啟發性。通過鄉土史史料收集和運用的與時俱進,在鄉土史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能讓歷史更好地發揮她的“指導性,啟發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做合格的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好公民。
二、鄉土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
鄉土史教學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取得實際效果,在找對路徑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兩大問題。
(一)就鄉土史史料的收集方式而言,核心價值觀融入要做到以下兩個“結合”。
1. 課堂教學活動與鄉土史料收集的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課堂內外相得益彰。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鄉土史史料,教學效果也會很好。但僅僅如此,而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只是讓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精心準備的“晚餐”,教學教育效果就會打“折扣”。《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5]怎樣發揮學生在鄉土史教學中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筆者認為可以從鄉土史史料的收集開始。如我校的“成長共同體”活動和南菁中學的“歷史考古”活動。在我校的活動中,筆者讓有家族企業的學生,與自己的父母溝通,了解父母是怎樣創業的?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對未來的發展有什么設想或困惑?這樣的活動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使他們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
2.鄉土史料收集活動的實效性與教育性有機結合,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在史料收集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實效性,不能“滿天撒網”,所以老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史料收集的實踐活動。每一周期的活動要有主題,活動要制訂詳細有效的計劃等。這兩年是江陰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活動年,筆者借此確定了收集“發生在身邊的文明創建活動大事記”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就是豐富多彩的鄉土史史料。這樣與時俱進的史料收集活動就能很好地體現時效性。同時在確定主題時還要注意主題的教育性,如我校2015年中國抗戰勝利紀念六十周年活動就有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性。
(二)就鄉土史課堂教學而言,核心價值觀融入要堅持四大原則。
1.整體性。2007年開始的江蘇省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課堂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目標是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整體思考,避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弱化。
2.選擇性。面對眾多的鄉土史資源,教師要精挑細選,不能為用而用,把鄉土史資源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避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形式化和隨意化。
3.適切性。我們要充分了解當代高中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傾向,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避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復雜化和簡單化。
4.貼近性。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避免生搬硬套。符合以上四點原則,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讓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時代精神。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使出“洪荒之力”,想方設法,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曹楓.一代名醫千古流芳——紀念伯祖父曹穎甫殉難六十周年[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145.
[3]馬維林.以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重構歷史教學文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6).
[4]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6:181.
[5]中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一期重點課題“江陰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5JK11-Z018)和無錫市教師教研專項課題“基于省美育課程基地的特色課程開發研究——以高中歷史為例”的階段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