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連
摘 要 當前諸多有關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在各種媒體平臺被曝光,引發社會關于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關注和討論,民眾都在關注該如何對欺凌者進行懲罰時,同時也喚起中小學針對這類事件的事先預防問題的思考,本文通過對事先預防問題在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其含義和現狀,并提出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事先預防比事后嚴懲更重要的想法、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的事先預防對策,旨在促進中小學的校園欺凌治理工作能夠取得明顯成效。
關鍵詞 事先預防問題 中小學 校園欺凌 治理 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1 校園欺凌的含義及現狀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個人或者群體采用惡性的肢體侵犯、人格侮辱等方式對對方進行欺壓、騷擾或者侵犯的行為,使對方處于孤立無援的敵意侵犯環境中,進而造成對方的生理、心理或者財產方面的損害。校園欺凌事件有多種表現方式,在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中,身體沖撞、推搡等輕微的肢體欺凌,扇耳光、恐嚇、謾罵、侮辱等惡性欺凌,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短信、論壇、博客等形式對他人進行詆毀或者蓄意羞辱的行為都是校園欺凌的定義范圍。
隨著新媒體形式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事件被公之于眾,有學者進行過問卷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十的學生在學校遭遇過輕微肢體欺凌,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遭受過惡性欺凌,甚至有百分之五的學生遭受到敲詐勒索以及生命財產威脅等具有違法性質的欺凌行為,這些數據已經揭示了校園欺凌事件嚴重的現狀,同時也成為教育學界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2 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事先預防比事后嚴懲更重要
2.1校園欺凌損害后果的難以彌補性凸顯事前預防的重要
校園欺凌事件具有長期性或者持續性的特點,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嚴重的心理損傷,欺凌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和諧的相互環境和關系,使被欺凌者出現焦慮、恐慌,嚴重會引發學生的抑郁傾向,學生的長期處于充滿敵對情緒的學習環境中,會出現成績下降、厭學,甚至逃學、棄學的現象,還有一些學生會產生較為強烈的報復心理,將報復的對象轉移到其他學生身上,這些校園欺凌現象體現的負面影響,在產生惡劣的后果之后都無法挽回,只有做好事前預防工作,將校園欺凌現象遏制在萌芽階段,才能有效避免出現其產生不良后果。
2.2 事后嚴懲存在法律障礙
目前的校園欺凌事件最終的處理結果,都是對欺凌者采用說服教育的處理方式,而對于被欺凌者產生的生理以及心理損害卻是難以準確衡量的,對于欺凌者的惡性欺凌行為甚至敲詐勒索、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等不法行為,由于一般欺凌者大多沒有達到14周歲的法定年齡,法律上都沒有進行處罰或者讓其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因而校園欺凌現象沒有法律作為其事后嚴懲的基礎,欺凌者不需要對其自身行為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嚴厲處罰存在困難。
2.3 事后嚴懲難以對癥下藥
大多數進行校園欺凌行為的學生在其學習和生活中也會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原因較為復雜,有些是由于缺乏家庭的關愛,有些是由于受到社會的某種“歧視”,這些不良的現象導致這些學生的心理逐漸扭曲,出現焦慮、壓抑等情緒需要通過發泄來得以排解,欺凌者缺乏家人和社會的關愛,使其內心世界較為冷漠,對于其他同學也缺少人情關懷,很多學生對于自身的行為都不以為然,只采用事后嚴懲的措施,仍然不能夠改變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態,甚至會產生激化其情緒的不良后果。
3 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的事先預防對策
3.1 國家(地區)應制定反校園欺凌法規和政策,為治理工作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隨著校園欺凌現象的高發態勢,以及其產生的惡性不良影響,國家應當將這一社會現象和教育問題重視起來,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教學經驗加以借鑒,制訂有關反校園欺凌現象發生的法規和政策,明確各教育管理部門、教學單位的教學管理責任,明確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應當承擔的責任,通過加強法制教育等措施,來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法制意識,強化教師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能力,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3.2 強化學校校園欺凌治理的主體責任,提升教師處置校園欺凌事件的工作能力
校園欺凌現象都發生在校園或者校園周邊地區,欺凌者和被欺凌著多是在校的學生,因而學校應當承擔起進行校園欺凌現象治理的主體責任,加強對教職工的專業培訓,使教師能夠具備進行校園欺凌的事先心理干預和事后處理的能力,并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建立多種途徑的校園欺凌調查,使學生能夠將自身或者身邊的校園欺凌事件及時向教學管理者進行反饋,有助于學校教學管理以及治理工作的開展。同時,學校還要針對校園欺凌現象建立專業的處理部門和心理輔導團隊,將學生反饋的欺凌現象進行治理,并對具有欺凌傾向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發現學生自身和內心存在的問題,使其扭曲的心理得到矯正,進而避免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3.3 推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治理
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大環境,社會各界力量要行動起來,凝聚多方力量進行校園欺凌治理活動,對于校園欺凌現象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反欺凌意識。媒體進行相關事件的報道,要重視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避免對其造成二次傷害,影響學生日后的生活。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會對被欺凌者產生嚴重的影響,而行為實施者多因為法律的限制而無法進行嚴懲,難以實現理想的治理效果,因而事先預防問題在這一教育問題中顯得尤為重要,教育管理部門、學校以及社會各界需要加大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重視,凝聚各方力量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現象,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澤宇.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的事先預防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6,(25):253-254.
[2] 向廣宇,聞志強.日本校園欺凌現狀防治經驗與啟示——以《校園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為主視角[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1):1-10.
[3] 周冰馨,唐智彬.防治校園欺凌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3):39-4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