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平木
摘要:語文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理解事物之間關系的關鍵。高中語文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探究性教學,改變傳統的“灌水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探究性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自主;多讀
語文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學生真正學好語文這門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明白掌握課本上的詩詞背誦、閱讀理解,更是要求提高學生的探究理解能力以及將語文知識運用于人際交往中,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通過尋找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高考制度是應試教育模式,在這種制度之下,許多語文老師在對學生的教學中都更加注重死記硬背,讓學生記住古詩注解,閱讀模板,將本應有活力的課堂變得極為死板。形成了語文教學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高考這場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的教學思想,把對學生的語文教學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模式教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并沒有學習到語文的真正的內涵,只是學到了應試技巧以及僵硬的答題模式。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一味地講解課本內容,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甚至有時候內容講解不到位,導致學生對于課文理解得模模糊糊,但是學生自身能力不足以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更遑論提出問題并進行解決。這樣的教學會導致學生的基礎不牢靠,在后續的語文學習中埋下極大的隱患。學生沒有正確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方法,那么對于新的知識學習接收起來可能就會更加的困難,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匱乏,學習成績下降。
二、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先改變對于應試教育的看法,要注重語文帶給學生的人文文化以及思想的教育影響、語文的真正的內涵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學生的語文分數。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便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從被動灌輸知識變成主動學習。要改變學生以往的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學習習慣,就要培養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習慣,培養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自主進行探究的能力。通過改變學生以往過于強調記憶背誦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同探究,讓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一同在探究中進步,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成績。以下是幾點探究性教學的方法:
(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在這個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熟悉掌握知識,還能夠通過老師在教學時的一些引導問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老師把課堂的主導地位交給學生,讓學生產生對課堂的責任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不僅只限于課本上的內容。語文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學科,所以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了解到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與生活實際結合。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的教學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背誦課本或者是學會解題答題,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文學功底。
探究性的學習不是粗略的了解課文內容的表面,而是學生對更深層次的內涵進行探究。老師在探究過程中只是起一個引導性的作用,學生對一個方面的知識點研究透徹,從而形成從“點”延伸到“面”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難度,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
(二)增強學生的素材積累
語文是一門需要慢慢積累學習的學科,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學生學好語文,日常素材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師開始對課文進行講解之前,學生對文中事件的發生事件和背景都應該查閱資料了解,無論是語文中的文言文、古詩詞、現代文還是學生要寫的作文,每一部分都需要學生有非常豐富的知識積累。老師在平時可以在教室或者辦公室的角落放一些課外書籍,包括一些學生必讀書籍、四大名著、國內外名著或者讀者雜志之類的書籍提供給學生閱讀。只有通過多閱讀進行積累,才能在答題或者寫文章時擁有大量的素材進行借鑒。特別是高中語文中涉及到的文言文的學習,文言文對于現代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文言文的一些字或詞語和現代用詞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這更需要學生在平時多看一些文言文的書籍,對于文言文特殊字詞的用法有大量積累,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了解并且學習古人的用詞習慣以及說話斷句的語調。學生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擁有把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的能力。語文與其余學科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比如像歷史學科,在語文中涉及到的著名歷史事件、有名歷史人物的人物背景,通過多讀多看將兩個學科的知識串聯起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
語文在大多數的人看來都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實踐性很弱,然而并非如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共同探討閱讀問題或者名人事件,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僅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還增強上課的趣味性,讓學生和老師都能在探討中受益。除了這種簡單的實踐體驗,還比如在話劇部分的教學上,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話劇的排演,讓學生自己用話劇的形式把文章中發生的場景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自己代入了角色之中,揣摩角色的特點,學生對角色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老師可以安排一些與學生一起出游的活動。比如一些名人、名地的游覽,在游覽過程中老師可以充當導游的角色,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景點的特色,還能在這個過程中促進師生感情。還比如“登高望遠”、“雨后芭蕉”等等生活中容易見到的場景,切身實地的看見詩中描寫的場景,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過,才能與詩人、與作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培養,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在學生的日常中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們多看書多積累。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導,老師作為引導,多讓學生主動發言談論,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文學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