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艷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古詩雖然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對小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深遠影響,學生在入學前可能就已經熟讀多首古詩詞,然而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對古詩中的深刻含義了解得不是很透徹,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古詩中的情感價值,來培養學生自身的積極情感。文章將主要分析教師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關鍵詞:古詩教學;積極情感;培養策略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偉大的文化結晶。學習古詩,不僅能夠培養一個人的基本審美能力,還能陶冶情操,豐富個人文化底蘊。在小學課本中收錄有幾十首古詩,其中多為律詩和絕句,具有豐富的情感,能夠感染和凈化小學生的心靈。
一、以讀為主,淡化講解
誦讀古詩,是小學生感受詩意、體會詩人情感最直接的學習手段。一方面,教師給學生留夠充分的誦讀時間,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沉浸在作品中,感受詩中的意境。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閱讀,體會詩人運用語言的高超技巧,從言語到詩歌內容,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情感。
在學生能夠熟練朗讀古詩后,教師再進行詩歌的講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不僅能感受詩歌的意境,還能形成語感,感受詩歌的意蘊。此時,教師應該淡化古詩講解,將體會古詩意境的學習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誦讀來完成,而不是通過對古詩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講解,這樣就會使原本渾然一體的古詩被生硬打破,變得機械而枯燥。對詩歌中常用到的借代、隱喻等名詞,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或者進行點撥,通過理解詩中的關鍵字、詞,初步領略古詩的語言美、情感美。
比如,在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時,當學生讀到“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時候,教師在此設疑,向學生提問:“詩人寫這句詩時,還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終覺不妥,最終便用了這個‘綠字,到底是為何?”學生通過閱讀全篇詩文,便可感受到詩人在被貶一年后要回家和家人團聚的急切心情,因此,“綠”便有“吹綠”之意,將詩人離開時長江兩岸生機勃勃的動人春意展露無遺,使整篇詩歌都生動起來。
二、以情傳情,感悟詩情
人類具有獨特的豐富情感,或喜或悲,或傷或怒……在古詩中的情感也同樣豐富,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著名文人王國維就說過:“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文學大家的作品,必定見聞廣博、富有真知、思想深沉,作品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教師本身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教學中將古詩中蘊含的情感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從而感染學生。小學階段的古詩作品大都簡練、韻律優美,或寫景、或抒情,都飽含真情實意,大都是通過詩句來表達詩人自己的心情感受。這些需要教師通過自己和古詩產生情感共鳴后,將學生也帶入“古詩王國”里,一起感受詩歌的真情實意。
比如,在學習杜牧的《山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詩句描寫的景物:遠處寒山、彎曲石徑、白云生處、幾戶人家、紅色楓林等,詩歌描繪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最后兩句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則充分表達了詩人為了欣賞楓葉美景而放棄趕路的急切心情。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詩句中的美麗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體會詩人的喜悅心情,感受詩歌中積極的情感。
三、快樂學詩,升華詩情
詩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詩人通過寫景、寫物、寫事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因而,學習古詩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過誦讀詩句來體會詩人的真情實感。
1.吟詩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應通過有感情的反復吟詩,感受詩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在學生吟詩的過程中播放符合詩歌意境的輕音樂,為學生營造吟誦的和諧氛圍,使學生漸入佳境。
2.畫詩
在小學階段的課本中,很多古詩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詩人善用簡練的語言為人們描繪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景色,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動筆能力來體會詩歌的情感。比如,在學習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春天花落、鳥兒啼叫的場景,感受詩人字里行間表達的詩情畫意。
3.寫詩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真摯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古詩教學向學生灌輸詩歌的寫作技巧和基本的聲律啟蒙知識,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學生在自己寫詩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古詩的快樂,驚嘆于古詩的神奇魅力,加深學習古詩的熱情。
四、結語
文章主要分析和探究了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方法。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幫助教師找到適合自己進行古詩教學的方法,在提高小學古詩教學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使學生真正喜歡上古詩。
參考文獻:
[1]范春林.基于意境體驗的小學高段古詩教學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2]周才景.小學語文古詩意境教學的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