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熱尼沙·依馬木
摘 要 “紡織材料學”是紡織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任務是闡述纖維、紗線、織物的種類以及結構、性能、評價原理和分析方法;闡明纖維、紗線、織物結構與性質的內在聯系,纖維、紗線、織物三者之間性質的相互聯系以及對紡織工藝的影響。本文主要就紡織材料學教學改革對策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紡織材料學 課程 改革 教學水平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識碼:A
紡織材料學是紡織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學生對其內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對紡織工程其他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的學習。由于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其實踐環節相當重要。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提高該課程教學水平,加強紡織材料課程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1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考察國內的一些高職院校可知,他們的《紡織材料學》課程幾乎都是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與演示,學生模仿操作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課堂反映較差,理論課堂上,大多數學生玩手機、聊天,只有極少數學生真正地去了解相關檢測內容;實踐課中,由于學生多,儀器少,造成多數學生不能真正學到儀器的操作方法和檢測過程。在實踐課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中,往往會使教師和學生陷入僵局,對于有些項目任務,教師集中在機床上操作講解后,學生當時能明白,一到自己操作時就會遇到問題,教師只能把時間浪費在反復地解釋某些知識點上,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進程,也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另外,我國一些職業學校在針織材料課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些學校沒有結合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教材,仍讓學生使用一些舊教材,學生學到的知識在未來社會中毫無用武之地,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而且某些職業學校安排的紡織材料課程課時較少,在有限的學時內要把緯編和經編機構及其編織原理、各種組織及工藝過程等內容講解清楚難度較大。
2紡織材料學課程教學措施
2.1整合教學內容
紡織材料課程改革第一步應該把有限的教學內容變得模塊化、碎片化和點細化。在教學中,應該將“紡織材料學”分成兩大知識模塊,對各個知識模塊單獨講授,并通過組織結構→成圈機件→上機工藝這一脈絡將兩大模塊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整體的知識網絡。如在講述經、緯編知識模塊時,我們按照基本組織及變化組織、花色組織、選針原理等幾個小知識模塊分別講授;在講授緯編基本組織中的緯平針組織時,按照織物組織特點→成圈機件及其配置→上機工藝及成圈過程為主線,其他組織作為分支知識點,構成了樹形知識結構,各知識點由一根主線貫穿起來,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將課程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小知識點,實現了知識點的整合與分解學習,使知識點變得更加簡單清晰,學生在學習某一知識模塊時也更加易懂。
2.2創新教學方式
為了加強紡織材料教學水平,還可以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應用在線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可有效解決課堂的時間不足和學生基礎不均衡的問題;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和互動式等一體化教學,建立以學為中心的網絡教學模式,這有利于學生間的互助學習以及提高他們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等綜合能力;利用教學平臺上的課程討論區,組織學生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實現學生間的互助學習并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教師也可將實驗儀器的操作做成視頻或者Flash形式傳至網絡(每段視頻不可過長,一般控制在15min左右),使得學生可以提前通過網絡了解相關儀器的操作;進行虛擬實驗,既解決了教學資源的分配不足現象,又可以直觀地展現實驗過程的細節等等。同時,教師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參與程度,通過提取相關數據信息,便于更有效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2.3加強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和實踐
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和實施是實踐教學的創新體現,為教師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的同時,更為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實驗條件,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與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開放實驗室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和諧的實驗環境,同時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創新意識,使學生在開放實驗室中得到鍛煉與提升,為以后適應社會的發展打下基礎。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從專業的實際出發,應該為學生開設一些開放實驗室的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水平,自行選定題目,設計實驗方案等,也可以根據教師的相關項目,學生選擇進行實驗和實訓活動,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引導,使學生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開設開放實驗室,除了進行創新人才的培養外,還可以彌補課內實驗的不足,還可以很好地與課內實驗教學相互配合,同時部門之間的實驗教學資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儀器設備、實驗場所、試劑藥品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結語
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在課程體系中的角色不一,對紡織材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出相應調整;同時讓教學手段、模式與時俱進,不斷突破創新,使得在兩年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教學效果顯著,能夠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的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 程朋朋,陳道玲,甘應進.基于“互聯網+”模式探索與研究《紡織與服裝材料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7(02):44-45+53.
[2] 梅碩,李金超,何建新,陳金靜.“針織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紡織服裝教育,2017(02):140-142.
[3] 孫丹,王大偉,孫穎,栗洪彬,鄭文星.論實踐教學在“大紡織”教育理念中的作用——實踐對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J].黑龍江紡織,2017(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