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數學教學中有關空間觀念的部分越來越多,從小學開始就要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結合小學幾何知識的教學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空間觀念做了較為明確的表述:“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這使我們對空間觀念的含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感知空間圖形有一定困難,學生學習立體幾何一時難以適應。“空間觀念”成為他們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為了使學生具備更好的空間意識,教師在幾何知識教學中要注意促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下面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生活經驗為“切入點”,感知空間觀念
學生很早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如玩各種積木或玩具,已經積累了較多關于形狀感知方面的生活經驗,只不過他們還沒有足夠的機會、能力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發現。這些表象和經驗正是學生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心中明白了這一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學起點。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空間與圖形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直覺觀察。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引導學生參與觀察。
例如在“露在外面的面”教學中,學生事先準備好棱長5厘米的小正方體,用鞋盒模擬墻角,堆疊擺出,引導學生從正前方、正上方和右邊觀察,把通過不同方向能看到的面分別涂上不同顏色,后統計露在外面的面積,學生通過操作并按照順序觀察,讓他們積累感性的認識,逐步獲得有關于幾何形體的表象。在培養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不僅要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找出事物的本質。
二、以操作感知為“中心點”,深化空間觀念
皮亞杰曾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實踐操作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直觀形象,易于激發學生興趣,便于構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因此在教學中不要錯過每一次可以讓學生動手的機會,采用學生喜愛的“剪一剪、畫一畫、量一量”等實際操作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使他們的空間觀念得到培養。
例如在“長方體認識”教學中,我讓學生準備了各種不同長度的小棒和橡皮泥,自己組合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學生不斷的拼插、對接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棱的長度有不同的變化。又發現了它們關于棱、頂點、面的異同,自己其實已經對長、正方體的特征有了充分理解,教師只要稍作歸納總結,就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比較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同樣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往往教師只是讓學生熟記展開圖的形狀特征,忽視了圖形的形成過程,學生的知識達成度低。為此,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剪,把一個個長(正)方體剪開,學生獲得了“相對面的大小一樣,必須剪開7條棱”這樣一些具體的數學信息,對長(正)方體面的特點掌握得更加清晰。而在拼插長方體、剪展開圖圖形過程中學生形成的深刻印象,這是教師講解遠遠達不到的。這樣他們的空間觀念會更易于形成和鞏固。
三、以放飛想象為“生長點”,升華空間觀念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觀察和操作的能力,還要讓學生培養學生豐富的空間想象力。空間想象力是在豐富的空間感知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間觀念的進一步升華。
例如在教學“體積”時,要數一數圖形中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因為組合圖形中有一些小正方體被遮住,于是我先讓學生猜一猜,并要說出你猜測的理由,再讓學生擺一擺、數一數,從而使他們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培養。接下來,我給學生出了一道拓展開放題:自己設計個立體圖,從一個方向看過去有兩個方塊是開不見的。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動手操作之后,一個個立體圖就設計出來了。可見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這些豐富的空間想象力能將圖形進行拼擺、組合、加工,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的發展得到了突破,得到了升華。
空間觀念從理念變成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現實,但空間觀念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斷探索。靈活運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協調活動,使具體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學生對幾何形體有深刻的認識,讓他們的空間觀念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衛星.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策略[J].遼寧教育,2015(1).
[2]李萍.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的教學策略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1).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