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
摘 要: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科學技術又與教育事業息息相關,科技發展影響教育事業的進程,教育事業的進程又決定了科技發展的速度,所以小學科學課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與課程構建過程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各類校內校外資源,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簡要分析當前小學科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以期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一、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也很難將注意力持久集中到一件事物上,貪玩的天性讓他們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課堂的枯燥無味總比不上外面新鮮有趣。他們雖然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卻很缺乏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再者,學生缺乏優質的學習資源,知識來源渠道較少,僅限于課本知識,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對科學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以致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充滿疑惑時,沒有恒心和堅定的意志力去探索和解決,很難獨立自主地尋求答案,因此逐步喪失學習興趣。
二、小學科學課程中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
1.應用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增加學生知識儲備
知識是產生興趣的前提,因而要培養某種興趣,就應有某種知識的長期積累。如今多媒體教育已經走向教學課堂,老師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如PPT和Flash等制作豐富有趣的課件,把聲音、圖像、視頻一并帶入課堂,讓學生在科技之光的指引下感受科學的力量,同時儲備足夠的科學知識,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些什么關鍵在于老師對素材知識的整理,很多生活用品如玻璃、陶瓷金屬和塑料等,以及生活現象如蹺蹺板的杠桿原理、下雪不冷化雪冷(雪融化時吸熱,降低環境溫度)等,都可以成為教師的素材來源,所以老師要多花心思積累和整理科學素材,把它們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在學生面前。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教材上提及的各種科學現象,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絡搜尋有關該現象的圖片、文字和視頻等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相互交流、整理和分析。可以說,學生對科學相關知識掌握得越多,學生越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合理地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知識儲備,大大激發學習興趣。
2.構建良好的實驗室環境
為了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學習、思考和探究的科學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實驗室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具體教師可以在實驗室的墻上張貼著名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牛頓、伽利略等的照片及他們的生平資料簡介,可以在實驗室擺放一個書柜,在其中放入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各類科普讀物,還可以安放展覽柜,把各類動植物如昆蟲、蝴蝶和樹葉等的標本置于其中,同時,開辟一個微型飼養角或種植角,飼養一些小昆蟲或種植花草,然后定期組織學生觀察和記錄它們的生長發育情況。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認識科學偉人,養成科學的觀察記錄習慣和嚴謹治學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又能促進學生對科學的崇拜,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豐富學生課堂和課外活動
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能讓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或內容在感官上產生一種短暫而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往往是積極并能引起他們產生好奇的有趣的游戲,并且還可以讓學生體驗社會角色。生動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學習實踐操作、動手動腦、發明創造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結合教材,積極開展有趣的實踐活動,如當學到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相關內容時,可以帶學生去戶外觀察花草或其他動植物的生長情況;當學到四季更替的自然現象時,可以在冬天帶領他們去觀察雪花,從科學的角度給他們講解有關雪花形成的知識;此外,還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小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種子發芽的試驗;或者安排小組飼養蚯蚓,然后讓學生把如何尋找、飼養、觀察蚯蚓的過程在課堂上以講故事的形式分享給小伙伴,把他們在飼養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寫在日記本里,然后搞一次畫畫比賽,讓他們把看到的畫出來。長此以此,他們就會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在觀察中學會提出問題,學會到書中找答案。帶孩子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感受科學的魅力,他們的知識面擴大了,學習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大提高。
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是極其重要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滿足國家進步需求的,教師有責任也有能力采取合理的措施幫助學生增強興趣。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開發和利用各類優質課程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蔡友誼.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解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