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珍
摘 要: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也是化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并且它貫穿于化學中的每一課。同時,化學是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而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既能為學生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事實依據,又能使學生發揮其獨特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初中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實驗課的教學,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學習。針對初中化學實驗課改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反思。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課改;反思
長久以來,初中化學的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驗證為主,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擴展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隨之下降了。初中生是富有創造性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在逐步加強,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實驗課也實行著它的改革,針對這一現象,初中化學老師要把握好機會,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并合理地利用實驗課堂,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理解更透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呢?以下是我提出的相關思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化學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開端,這一開端的學習對他們今后的化學知識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化學這門學科時,他們會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化學實驗課改的要求下,老師要切實地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當成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中心人物,并積極參與到化學實驗中,同時,老師還要注重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驗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化學實驗課堂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平時的化學實驗教學中,老師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小實驗,通過這些小實驗,學生的興趣不僅會被激發出來,而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能發揮出來。就化學知識來說,它的理論性很強,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如果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小實驗研究,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前提下,享受實踐的樂趣,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課下時間開展小實驗活動,如:讓學生用一個玻璃杯、一個碗和一支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的含量,由于取材方便,學生紛紛對這一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雖說有的學生做成功了,有的卻沒成功,但是他們都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同時也使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培養。
二、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拓展學生實驗創新能力
化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回歸于生活,為了培養學生探索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
例如,在學習“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這節課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附近的河水是否清澈?還可以讓學生問一下自己的父母,看在他們小時候,家里附近的河水跟現在是否一樣?又如,在學習完“燃燒和緩慢氧化”的知識內容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去加油站和倉庫尋找“嚴禁煙火”的標語,并到汽車站和火車站去了解哪些物品是危險的,是不能帶到車上的。此外,老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下小任務,讓學生在自己家里的廚房開展化學小實驗,觀察一下水壺內的水垢、鍋中的銹斑,比較一下把等量的食鹽和白糖放到等量的水中,看誰溶解的多而快等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實踐中既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了解到化學知識應用很廣泛,從而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熱愛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三、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化學實驗教學
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它逐漸被應用于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特殊的化學實驗來說,老師僅僅運用書面和語言的表示方法很難將其中的原理完美地講解出來,學生在理解上也會有一定的困難。而利用信息技術,就可以把化學知識集于豐富的課件中,使其更形象逼真地展示給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讓學生能更透徹地理解并學習。此外,信息技術中的視頻、聲音等功能都能很好地突破知識上的難點和重點,便于學生去掌握化學知識。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可以很好地把那些難以展示的化學現象以模擬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進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化學老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信息技術融入課堂中。
例如,有些受物質條件限制的實驗,一些容易發生爆炸且有毒的實驗,一些微觀方面的化學實驗,一些容易發生錯誤、不易操作的化學實驗等,針對于這些實驗,老師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直觀而又簡便地學習化學實驗,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總之,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動腦,教師在其中做好輔助指導的作用,使學生對實驗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明了,解決問題更加得心應手。只有學生不斷地使用創造性思維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拓寬思維范圍,從而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白錦成.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反思與嘗試[J].讀寫算,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