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凌宗斌
【摘要】適應課改新形勢,傳統的課堂教學及課堂管理的“班級授課制”形式需要優化改進,新課改下的課堂應尊重學生現有特點和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分層教學與管理。本文從探討分層教學實施的必要性入手、進而對構建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了具體實踐層面上的陳述。
【關鍵詞】分層教學 學生 教師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195-01
本文主要從農村初中班級分層教學與管理的實施策略進行探究,以此為我國今后的農村中小學教育創新提供可行性參考。
一、分層教學與管理在農村學校教育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采用班級授課制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取得成就的同時也伴隨著質疑,缺點顯而易見。對此,實施分層教學與管理有利于實現教學活動成為真正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和專長的發揚與培養,有助于解決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性與因材施教的個體性之間的矛盾,提高課堂教學與管理的實效性。
二、構建分層教學與管理的實施策略
(1)授課對象學生分層
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老師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很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對學生分層應遵循“多維性原則、自愿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主要以學習基礎和自我管理能力為依據。以我校為例,對八年級進行二維分層,首先把班級分層,分為寄宿班和走讀班(寄宿班學生愛學習,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約束能力強;走讀班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約束能力弱)。其次在班級內再對學生進行ABC三級分層。A層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學習興趣濃,成績好;B層學生基礎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緒不夠穩定,學習成績中等;C層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困難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厭學。各層次內學生合理搭配,建立學習小組,任命一名同學擔任小組長。中途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請求可以隨意調整一次。
(2)課前備課分層
備好課就得下功夫,它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教師按不同班級和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做到在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關心每一個體。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上都要分為三個層次。
(3)課堂授課分層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那課堂授課分層就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寄宿班學生,應想到的是如何拓寬和加深問題的難度,對走讀班學生則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適度增加和加深知識,做到穩步推進。在班內教學中對優秀生以鼓勵創新為主;對中等生以激發興趣為主,對后進生以增強信心為主。要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別是在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作業布置分層
走讀班和以鞏固知識為基礎練習,學困生則進行強化訓練,寄宿班學生則以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練習。對C層學生,作業的份量適中,以基礎知識練習為主;對A層學生則可減少一些重復性作業,適當增加一些靈活性較大的題型,以綜合性、提高性為主;B層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練習后部分完成A層學生的作業。再者,可把作業和練習分為必做、選作。C層完成必做,B層完成必做和部分選作,A層完成必做與選作。
(5)課中課后輔導分層
走讀班學生要面批、面改,C層要加強檢查、督促;對寄宿班和A、B層學生定期定時檢查,加強課外輔導和設計試驗的探討和研究。在課堂上,對C層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對B層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進行提高性輔導;對A層采取個別點撥,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后,成立“興趣小組”,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之間相互輔導的辦法進行學習,培養其優良品德和合作。
(6)教學內容分層
教學內容體現教材知識和生活知識,應該是老師吸收和消化后呈現給學生的精華。對教學內容的選取和呈現、難度和進度進行適當調整,對走讀班和低層次的學生應采取“低起步、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的原則;對寄宿班和中層次的學生采用“重概念、慢變化、多練習、注激勵”的教學原則,而寄宿班和高層次學生采用“小綜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學方法。
(7)學生評價分層
按分層教學要求,評價內容要多元化,不能只以考試成績為標準,要注意學生學習主動性、主體性和主體精神品格的提升。評價方法也要多元化,即要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C層學生側重表揚,B層學生側重鼓勵,A層學生側重促其發展,提高學習的興趣。
我國教育經過幾千年發展,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已經得到確認,“因材施教”已經作為教育學上的教學原則之一。我們要適應學生特點、需求和個性差異,聯系實際構建分層次化的課堂教學與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