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彩霞
摘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理好“整體”與“個體”的辨證關系,倡導分組優化的合作學習,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學生內在潛能和自主探究意識,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合作;積極性;主動;和諧
我們農村小學確實難教,難教的原因并不是說農村的學生腦子笨,反映遲鈍,而是學生基礎水平差別太大,學業檔次相差太遠。編在同一個班里,如果沒有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法,結果定是好學生“饑腸轆轆”,不“過癮”,差學生“肚腹脹痛”,難“消化”,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本人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理好“整體”與“個體”的辨證關系,倡導分組優化的合作學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一、處理好“整體”與“個體”的辨證關系
“整體”指全班學生這一整體,“個體”指班內一個一個的個別學生。前者有共同的年齡特征,后者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兩者有區分有聯系。從區分的一面看,需要排隊摸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聯系的一面看,應該按大綱的規定,抓住一致的基本要求,兩者處理得法,便見教學藝術。教學過程中應對“整體”傾向和“個體”情況多做了解。掌握“整體”的共性,有益于落實基本要求。但“整體”由“個體”組成,不深入了解“個體”在興趣、欲求、智商、氣質、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而進行一律化的“整體”教學,難免“隔靴搔癢”,影響學生內在潛能的充分發揮。如果掌握“個體”情況,輔之以揚其長避其短的“個體”教學,當可彌補“吃大鍋飯”的缺陷。農村的部分學生因受家庭困難所迫,小學新生年齡結構不合理,許多學生未達到上學年齡,家長視學校為托兒所,全部進入一年級。學生基礎水平檔次相差太大,卻只能混合編排。名為同一年級,實則好學生給差學生當老師也綽綽有余。因此,強化“個體”教學的配合,即從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因材施教,則顯得尤為重要。
二、倡導分組優化的合作學習
學習小組的編排得法,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在前面“個體”情況摸底的基礎上,優化編排學習合作小組。選學習好、有能力、有特長的學生任組長,組員按其基礎水平的差異和特長興趣的不同混合編排。每個小組以四到七人為宜,好中差力求分配合理。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與提示點撥,在組內形成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相互勉勵,以好帶差,共同提高的“傳、幫、帶”方的合作學習模式;在組內,則可通過間斷小結和評價體系,如:課外活動的參與、后進生的評定、綜合素質的權衡等方式,形成一個“趕、比、超”的良性競爭。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之間的辨證關系,要“導”的得法,“導”的恰當,“導”的及時;盡量避免惡性競爭,力求形成和諧、友善、實力型的競爭,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主動探求的機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究之中。例如,我在教學第七冊“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為了避免學生覺得枯燥難理解,而使他們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在教學例題的第(1)題時,我先在黑板上寫出101×()這樣的一個式子,讓學生任意填一個數,我很快口算出答案。剛算了兩個,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都爭著想出一題來難難老師,可每出一題我都能對答如流。就在大家覺得老師真神時,我說:“并不是老師神,而是老師掌握了一種計算的技巧,大家要想知道的話,請翻開書本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時,教室里翻書聲“嘩嘩”,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神奇的計算技巧。當學生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后,我趁熱打鐵又在黑板上寫了這樣的一個算式:( )×102讓同座的同學互說一數補全題目進行簡便計算。學生們情緒高漲,積極投入。通過上述的教學過程可以看出,學生參與到教師設置的學習情景中,快快樂樂地學習,輕輕松松地掌握,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創新精神。
四、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和研究的參與者,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我們要求學生要尊重教師,反過來,教師也應尊重學生。特別是差生,不能諷刺、挖苦、歧視、體罰,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形成良好的個性。在傳統教學中,突出的是教師的“授業”功能。教師就是知識的載體,教師應該“牽著”學生走,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始終處于機械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影響。而現代教育則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創造的內在潛能得到張揚。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自由選擇和分析的機會。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合作小組;允許學生自由思考、自由討論;允許學生敢于質疑、大膽設想,不迷信權威、書本;允許學生表露應予以歡迎和評價。這種平等而民主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走向靈活、走向自主,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面應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評價、相互補充等形式,在思想、情感、體驗和觀念等方面形成共識,從而增進師生情感,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范文貴.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冰潔,張業偉.新課程理念與創新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