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華
摘要:在化學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因勢利導,循序點化,能使課堂豐富有趣。教學中長期創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學生,使其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準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并發展智能,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最后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化學;重視;滲透;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51
思想是能力的先導,因而德育在學生的個性發展中至關重要。“學校每一位教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無論哪個科目,在教學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養,又要注意德育滲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是照亮全面發展的一切光源。”作為化學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如能密切結合教材、運用實例、創設情境來滲透德育,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良好班風的形成,學習成績的提高都能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德育教育,深入進行教學研究,準確把握教材中蘊涵的德育要點,精心設計滲透方法,使化學知識的講授與德育教育達到自然恰當、水乳交融的和諧效果。
一、在化學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現行化學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插入,就能夠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與化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電解水的實驗,水能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是這個化學變化的依據。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使在加熱條件下,水也是非常穩定的,只有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所以,“通電”是水分解的外部條件。通過這個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辯證法中內因和外因之間的關系,即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必須通過外因起變化,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又如,在“分子、原子、離子”知識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礎上,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物質的可分與在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組成了變化無窮的化學世界。又如通過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元素周期表的變化;同素異形體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質不同;生鐵、鋼含碳量的變化引起它的性質的變化。對立與統一規律:氧化——還原;硫酸由于濃度不同而引起性質不同等,這些內容都能使學生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只要有機地、適當地結合化學課的內容,將辯證唯物主義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識融匯貫通,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發展辯證思維的能力。
二、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人類的基本情感。中學化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學內容。在化學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機會,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因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在教學中,筆者通常從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
1. 古代燦爛的文化
化學課緒論、第三章和第五章,給學生重點介紹我國的“四大發明”、冶金、瓷器、釀酒等化學工藝超前于歐美,許多發明創造如造紙術和黑火藥的發明和運用,對推進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是有卓越貢獻的,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最好素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勞、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輝燦爛文明的偉大民族,由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我國的地域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資源豐富,不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還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煤、石油、天然氣礦產豐富,鐵、鋅、鎢、銻、稀土、鋁等金屬儲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產量約占全世界煤炭產量的三分之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先后開發和建立了大慶、勝利、華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并已發展成以煉油、化工為主體的大型石油化工聯合體;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產鹽國家之一,也是原鹽品種最多的國家,井鹽、池鹽、巖鹽、海鹽四大品種皆有。我國遼闊的海洋同樣蘊含豐富的化工資源,其中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南沙群島更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通過介紹我們美麗、富饒的偉大祖國,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思想情感,由此激勵學生保護、開發和利用資源,努力學習,為祖國建功立業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
3. 現代科技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建國以來,化學工業的成就輝煌,人們在不斷合成和發現新物質的同時推動了歷史的進步。通過對我國在化學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介紹,由此可以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勞動創造的幸福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實踐證明,在化學教學中,愛國主義素材的有機插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頑強刻苦的意志品質,使學生產生最自然、最樸實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進而變成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
三、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以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隨之帶來的是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消耗。大量污染物的排放,破壞了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化學污染物對環境、人類健康、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關注的話題。環保意識已成為當代學生德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應該發揮學科優勢,應把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如利用課本上的閱讀材料“臭氧”,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主要是受到氟氯烴等氣體的破壞,推薦使用綠色環保產品,讓學生養成高度的環保意識。通過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以完善學生的健康人格與情操
化學課外活動是化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好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化學課外活動,(上接第51頁)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于一體,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1. 舉辦科技節活動
在科技節活動中,筆者安排了幾組化學活動,如“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奇妙的變色龍”。通過這些化學小組活動,學生能深化運用學過的知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課的興趣。接著,由學生用擊鼓傳花,讓他們猜化學謎語等,使大家在歡聲笑語中領略化學知識的無窮魅力和趣味。
2. 組織專題講座
主要講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和名人的趣聞軼事,如愛迪生鉆研實驗,不怕挫折,長大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的奮斗歷程;舉世矚目的居里夫婦以身殉職,獻身化學事業,為人類做貢獻的事跡等,這些講座使學生激動不已,深受教育。
3. 組織參觀,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化工廠實驗室擔負著全廠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分析任務,設備比較先進。有一年,有位學生家長在化工廠擔任廠長,在他的帶領下,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現場,實際考察化學知識的應用,這樣實地參觀,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化學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因勢利導,循序點化,能使課堂豐富有趣。在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感情溝通,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長期創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學生,使其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準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并發展智能,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最后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松崗中學 511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