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爾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僅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只有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是教育的核心。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情境,激勵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一、營造自立學習氛圍,提供創新的機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快樂等與知覺聯系起來的溫和、愉悅、寬松的情緒,對認知具有組織作用。創設一種寬松、和諧、自主的教學環境,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進發創新的火花。要創設這樣的環境,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愛"學生,教學時要采用和藹可親的語言,如"誰來幫幫他"、"講得好、說得不錯、棒極了"等語言來調動情感,建立師生互敬互愛的主諧氣氛;其次,要激發學生創新的動機,引導學生去猜想,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錯想的表現;讓學生自由地想、大膽地說、積極地問,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錯誤和不守紀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寬容引導。
二、動手操作,探索創新途徑
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維與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起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在教學了1/2這個分數后,讓學生大膽的猜想生活中還存在哪些分數,學生說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適時讓學生動手用手中的長方形紙折一折、畫一畫,小組討論得出1/4、2/4、3/4的意義,教學效果表明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對抽象的意義有了形象的理解,記憶深刻,而且對2/8、5/8,甚至3/17等都能進行很好的表述。這堂課還有學生提出了獨特的問題:“我們學的分數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沒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呢?”學生在操作中,“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又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工具。”同時,學生又實現了自我創新,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當中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就要從學生為主體來進行開發,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好奇心則是我們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重要前提。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具有濃烈的好奇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進行一些問題的設置,進而來激發他們對于這些問題的好奇,從而積極的參與其中,有效的去解決問題。例如:1+3=?1+3+5=?1+3+5+7=?1+3+5+7+9=?,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去發現其中的趣味性,進而向他們發問“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它們中間有什么樣的規律呢?”這樣一來學生也就會積極的去思考,進而通過歸納和分析尋找出其中的相關規律,這樣一來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樂趣,進而也就能夠更好的實現創新。
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能力
所謂思維靈活能力是指:①思維起點靈活,即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②思維過程靈活,全面靈活地分析;③概括遷移能力,運用規律的自覺性提高;四是善于組合分析,伸縮性。在教學實踐中,對優等生和差等生的解決問題過程作一個跟蹤,經過觀察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優等生對一道題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應用各種方式進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種可能進行合理的思維推理,一旦思維受阻,能馬上改變思維方式。而差生則不然,不但想法單一、緩慢,而且思維一旦受阻,就會停止思維。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反復大量地實踐,盡量一題多解,讓學生尋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質,最終上升為多解歸一,使學生逐步養成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數學教材中這樣的問題很多,我們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聯系,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
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五、培養學生敢于發問、設想的素質
亞里士多德人為,一個能提問題的學生將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學生。社會實踐和重大的科學發現也印證了這一原理。而要使學生能夠提出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新問題留給他的老師去解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反之,他即使提出的問題,也僅限于“一個針尖上能站上幾個天使”的無聊。其次,他必須動腦。而其在具備以上兩條后,剩下的也就是最重要的,他必須敢想和聯想了,因為每一個重大的科學課題的突破,都是科學家從聯想與假設開始的,有了假設(敢想),就必然為科學的創新鋪平了道路。可見,假設、敢想或聯想又是創新的胚胎和源泉。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又如何去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敢想素質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首先,我們在課堂的授課過程中,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方式,一包到底,我們必須有意識地留下問題交給學生去思考,而這些思考的內容,是一種帶有作業性質的布置,在下節課必須進行檢查。其次,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鼓勵他勤于思考,勇于聯想和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的,也要肯定和表揚他的勇氣和行為。再次,要耐心積極地把學生的動腦和聯想行為引導到有意義的軌道上來。
總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任何習慣的培養一樣,在培養過程中它都會自始至終地受到一些習慣勢力的抗衡。為了較好地消除培養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教師應練好“內功”,不斷的充實自己,有創新意識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吳全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的培養[J].教學探討,2009.
[2] 曾向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J].科教資訊,2010.
[3] 李常玉.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