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
摘要:在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科學高效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一是要重視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兒童性”,二是要重視小學語文教材的“兒童性”,三是要重視語文教學法的“兒童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改精神落到實處,也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兒童性
當前,在小學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中,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科學、高效地培養新一代高素質人才,就必須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遵循教育規律,改革教學方法。
一、要重視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兒童性”
所謂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兒童性”,就是指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同于其他階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掌握了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性”,才能在教學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小學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中,掌握了小學生年齡心理特點的“兒童性”,就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二、要重視小學語文教材的“兒童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是教材編者在認真研究兒童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從培養未來一代創新型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出發,精心選編的。具體說,小學語文教材的“兒童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鮮明的兒童形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來表達觀點教育孩子的,但這些形象大都是兒童形象,比成人形象更生動,性格更鮮明。
2.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兒童情趣是少年兒童的想象、思想、情感等心理狀態及與之相應的行為、語言在作品中的反映。
3.寓知識于趣味之中。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都根據兒童的好奇好趣的心理特征,寓知識于兒歌、童話、寓言故事之中。
4.適應了兒童的思維特點。作為兒童教材,只有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才能被兒童所接受。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是無論兒歌還是童話,是寓言還是小說,其作品的語言都簡潔、明快、優美、精粹,都成為兒童學習語言的典范。二是無論哪類題材的作品,對于形象的描寫,對于事件的描述,都運用兒童的思維,都適應了兒童思維的發展。三是選進教材中的作品,大都具有豐富的想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馳騁的幻想,往往會把兒童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并且引導他們向往美好的未來,思考復雜的人生,從而為美好的前途而奮斗。這向往,這思考,正是對兒童思維的激活和發展。
5.具有兒童美學特點。新課程的教育目標,不僅要求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染學生,用人類的智慧武裝學生,讓學生以健康的身心適應環境,而且要以新的美學觀塑造學生的心靈。
三、要重視語文教學方法的“兒童性”
所謂語文教學方法的“兒童性”,就是要求所選用的教學方法,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為兒童所喜歡,被兒童樂于接受。根據兒童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新課程的教學論,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兒童性”至少應體現以下特點:
1.要有滿腔熱情。即教學要以積極、向上、樂觀、真摯的感情感染教育學生。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方法的選用則是完成情感交流的潤滑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極大的關愛、熱情的鼓勵、滿懷的期待從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要能激發興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說,對于一個學生說,考試“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欲望。
由此可見興趣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興趣是人積極性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事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于該事業的興趣。
3.要變苦學為樂學。也即所選用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將學習分為“知之”“好之”“樂之”三個層次,他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樂之”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只有學生進入到“樂之”這一層次,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自強不息,產生理想的效果。
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要變“苦”為“樂”。而變“苦”為“樂”的主要途徑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實踐,親自探索,親自體驗。要改教師的講為學生的讀、說、練,改學生單一的寫為畫、聽、看、思、辨等。要方法靈活,形式多樣。
4.要有美感享受。愛美是人的天性,兒童對美的需求比成人更強烈。在人類社會,美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巨大的吸引力。美使人追求,使人向往,使人傾倒,使人折服。“昭君出塞”成為歷史的美談,原因是王昭君成了一個外表美和心靈美的結合體,成了一個犧牲個人美而換取民族和解的象征,因此她的美好人格為千百年來人們所傳頌,郭沫若先生為她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
小學語文教師要使教學給學生以美感,首先要講究語言藝術,要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悅耳、甜美,如春風雨露,吹拂學生未啟的心扉,滋潤學生朦朧的心田;像清澈的泉水流入沙漠,使沙漠出現綠洲;像一線晨光穿過云層,給林中的飛鳥帶來黎明的信息。具體地講,導入語言要引人入勝,牢牢抓住學生;提問語言要深入淺出,循循善誘,能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點撥語言要言簡意賅,別開生面,能夠使學生耳目一新,茅塞頓開。其次,課堂教學結構的組織要和諧。要使課堂教學中學生、教材、教師、媒體、方法五大因素恰當安排,合理搭配。
總之,突出小學語文教學的“兒童性”,就是要了解學生,研究教材,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就是要運用科學發展觀,以兒童的發展為前提,創新教法,改革教學,提高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耘.小學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應玲素.論兒童文學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
[3]鄭國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學科教育,20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