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偉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注意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習經歷、家庭背景、學習態度、學習風格的不同,有基本水平的學生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可以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充分發展,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差異;學習習慣
教育界對差異教學法的定義具有多樣性,但綜合起來看,差異教學法是教學思想和實踐模式的有效融合,它既體現了一種先進的、符合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理念,又體現了一種操作性較強、符合中學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開展差異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研究,形成研究結果;其次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加強互動課程設計,挖掘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最后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自由成長、發展。
一、差異化教學的現實意義
1.提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信息技術課程的整體發展傳統教學模式講求統一性,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教學呆板化,缺乏創造活力。差異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認真研究和利用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差異性,設計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
2.以生為本,為每位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就會依據這種差異性進行課程內容的再設計,不斷補充和完善教案,無形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學生也會開始關注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力所及的領域等,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自我優勢,成長為精益求精的專才,而不是毫無特色的“通才”。
學生差異性的主要表現
二、差異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平時上課中,一部分同學早已完成任務;另一部分同學動作慢慢騰騰,經常犯簡單操作錯誤,任務一般完不成,個別同學甚至任務沒完成。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呢?根源就是學習習慣的差異性。到底有哪些差異性呢?
1.學生基本功的差異由于在初中階段信息技術這門課主要學習的是計算機的應用,有些學生家里沒有計算機甚至學習這門課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一切從零開始;而有些學生已經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專家”了,這就造成了學生之間客觀上的差異。
如上課時學生甲比學生乙思維要敏捷;學生丙長于形象的直觀記憶,學生丁則擅長于抽象的語言記憶。有的學生接受能力明顯強于其他同學,有的參加過校外培訓,有的甚至參加過電腦作品大賽,有的則連電腦都從未接觸過。從而導致他們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時就產生了差異。
2.學習興趣的差異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種能力、興趣也不同。反映在課堂上,如有的學生指法進步很快,但學習軟件操作時頗感吃力;有的學生做作品創意不錯、美工很好,但對程序設計思想的理解力不強。
如A類生學習興趣濃厚,愛好廣泛,求知欲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成績穩定;B類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學習興趣有偏差,成績不穩,但有潛力;C類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對差些,學習吃力,成績不理想。只有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起來才會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學生存在的差異,并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實施“差異教學”。
3.學習態度上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有很大差異:分為主動型、非主動型、被動型三類。不同類型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師教導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學習任務情況均有較大差異。如果對不同知識水平、情感水平的學生進行相同內容、統一進度、同一方式的教學,勢必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或把時間和精力用在電子游戲上;基礎差的又會“吃不了”,加劇厭學情緒,甚至放棄了對這門課的學習。
三、差異化教學的教學環節
1.學生動態分層一方面,教師應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數學水平和能力層次,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這個層次是不可公開的,也不可依照此層次區別對待。另一方面,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它不但在于數學水平差異,還包括學習潛力差異。教師應動態對待,并靈活應用。其次,合作完成層次遞進任務。基于信息技術背景下實施的差異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應充分采取并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制定層次遞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依據他們的學習需要和數學基礎選擇合適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間互動討論中,教師不僅是參與者,同時也是他們的引導者。一要統籌全班,合理安排時間;二要兼顧每個學生,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及時指導學生討論相關信息,再根據每個學習小組的問題進行一定指導,但不告知結果,應肯定并鼓勵學生。
2.彈性課后作業信息技術教育下的數學差異化教學,不只在課堂上,在課后作業上也應有所體現。課后彈性作業的安排,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認知能力,對學生分類。再將作業分成基礎模塊、提升模塊及發展模塊。每一模塊均有鞏固性、實踐性及探究性等習題,指導學生依照自身情況獨立完成作業,讓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通過課后作業進步,并體會到成就感。
3.多元化輔導一是教師輔導。根據對學生的分類,分別制定個性化的課后輔導方式。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優生來說,教師輔導的目標是選撥。課堂學習內容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為他們提供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對于學困生,輔導的目標是補差。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基礎性的題目加強訓練,夯實基礎,然后逐漸增加難度,不斷提高。而對處于班級中游的學生,課堂內容與課后作業已經足夠,教師要做的就是進行答疑并進行適當的輔導。二是網絡輔導。一方面,教師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師生間的交流。學生不但能和教師進行實時性交流,還能開展不同步交流,突破以往輔導的時空限制。比如:創建名師論壇,選定優秀數學教師在線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便捷、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借鑒和參考。
總之,時代的急速變遷使得人們的思維觀念、性格習慣、知識結構等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正是這種多元化的存在,我們的社會、國家才會越來越富有生命力,只有當每個人的個性要求、意見被尊重,這個民族才會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學生才能不斷制造驚喜、發現奇跡。信息技術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征,教師尤其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研究,不斷提煉差異化教學法的內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