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鴻凱
摘 要:教育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社會公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增強。同時,在當前全面展開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術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關于美術教育理念、理論、方法、途徑等改革呼聲也越來越大。美術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具有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強化和想象力豐富的作用,相關教育實踐也證明,小學階段也是開展美術教育的"黃金時期",積極探究這一階段美術教學的科學策略,對我國小學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將產生有效的推動作用。本文分析了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分層教學;能力差異;策略探究
以往的美術教學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方法,達不到關注全體學生美術發展的教學目的。根據差異性原則提出的分層教學,是解決因材施教的個體性與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性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尊重和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
1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我國美術教育的基本需求。整體上說,我國在人才的藝術層面培養都存在很大的缺失,絕大多數傳統藝術特色都是“重意而不重形”,在漫長的中國美術教育發展史中,“技”和“藝”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具體來說,傳統美術教育中注重“藝”,即表現為個人的美術修養,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美術教育注重“技”,即實現美術生產的相關手段和能力。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種“技藝”分離的現狀還十分嚴重。隨著我國美術教育理論的不斷完善,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內容不斷滲透融合,形成了對美術教育的全方位認識,也逐漸改變了落后的美術教學方法;但同時,“技藝”的平衡又是相對的,根據小學生個體的特點,具體側重某一方面的培養,正是開展分層教學的基本邏輯。
第二,實現我國美術教育的體系重構。結合現狀來說,盡管美術教育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從觀念認識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應試教育形成的教育功利性依然存在。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過度重視基礎教育,忽視教育對人作用的本質,甚至輕視個人價值。(2)針對教育對象的態度存在重視知識理論、忽視實踐應用的問題。(3)重視教育結果,忽視教育過程,缺乏德育和智育的平衡性。(4)重視教育結果的統一性,否定教育的多元性,造成教育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天性壓抑。(5)在管理層面強調“教師權威”,忽視對學生的尊重,導致師生關系的嚴重不和諧局面。以上情況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十分明顯,尤其反映在美術課堂教學工作中——美術教學沒有形成符合自身學科規律的課堂模式,統一性、大班級制度的前提下,學生被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標準”,嚴重地壓抑了學生的藝術天性發揮。因此,有必要針對這一情況進行徹底的改革,實現我國美術教育體系的重構。換而言之,美術教育應該符合其自身的學科特點,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資源,尤其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要加強互動、交流,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
2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究
2.1以學生作業分層
無論課堂作業或課后作業,其目的都是加深學生對美術基礎能力的掌握、技能的固化,同時也有利于啟發學生的自主思維,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有效地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結合分層教學策略的要求,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符合學生的美術水平,并保留一定的自我提升空間,讓學生在階段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成功、培養自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八課《我的同學》中,其教學目標是了解人體基本結構、特征,學會線描的人物寫生方法,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對人物畫興趣。在展開作業分層的過程中,“基礎層”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簡單地畫出人體結構,并適當地表達出細節部分。“中等層”可以要求加入一定的色彩元素,如對衣服、鞋子等進行一定的細化。“高級層”的要求可以靈活定位,比如要求基本形似、神似,或者進行其他方面的創新,如連貫性動作、以漫畫形式配文字等。
2.2以學生自身分層
以學生自身為參考展開分層教學,本質上是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對“因材施教”進行詮釋。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意識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重要性,“知人”的本質含義就是充分了解教育對象,包括性格、品質、資質等。對于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而言,小學生就是不同的“材”,如何“教”應該立足于小學生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力量及教育因素。現代教育學理論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具有同樣的內涵,現實中,不同人在不同領域的天賦是很明顯,如數學天賦、語言天賦、音樂天賦等,美術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換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方面,在這一基礎上展開“分層”,有利于區分不同的能力優勢,并展開合理的利用。結合我國以學生自身分層的教育模式來說,存在很大的弊端,如一些學校設置的“好壞班”、“快慢班”等,是按照學習成績進行的區分,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在教學環境中形成惰性,甚至嚴重地不自信,本質上說,也是對分層教學的一種誤解。分層教學應該是針對對象而不是成績,結合小學美術教學而言,考試成績高的學生未必就有美術天賦,這一現象并不少見。因此,在以學生自身分層的過程中,應該強調一定的“柔性”,例如,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美術學習、實踐之后,再進行班級內部的有效分層。
2.3以教學目標分層
以教學目標分層的方式需要前期測試,即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教學活動來確定不同的目標層次,例如基礎層、中等層、高級層等。傳統小學美術教育中確立教學目標依賴教學大綱,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這一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顯然不具備合理性。小學美術教學目標分層模式的開展,要打破對教學大綱的依賴,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并參考教學要求進行細分,執行依據則是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的具體表現。例如,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水墨游戲》中,可以設計三個教學目標分層,對于“基礎層”的學生要求了解水墨繪畫工具、能夠掌握焦、濃、重、淡、清不同的畫法;對于“中等層”的學生要求臨摹課本上的畫作,或教師自備的水墨畫作品,達到基本相似的水平;而對于“高級層”的學生提出自我創作要求,給出一首唐詩或一段描述,讓學生進行自主嘗試。不同層面的教學目標實現即可,并不需要強調繪畫水平的高低強弱。
2.4以教學環節分層
小學課堂教學主要以提問方式進行交流互動,小學美術教學環節中如果采取分層教學策略,則要注意提問的方式、難度以及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如果教師在不區分層次的情況下提問,會忽視一大部分層次較低的學生的感受,并不能在美術方面發揮啟發、推動作用。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提出難度相當的問題,一般規則是層次越低的問題越簡單、層次越高越有難度,但對于學生而言均能夠與教師產生互動,進一步刺激學生和教師交流的積極性,由此提高美術學習興趣。
3結語
以上是筆者初步探索的分層教學策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真正認識到每名學生都有各自的潛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靈活機動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
參考文獻:
[1] 夏鐵軍.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4.
[2] 侯永偉.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
[3] 陳聰.淺談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的幾點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
[4] 劉敬秋.小學美術分層教學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