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美萍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關于如何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諸位教學改革工作者積極發表了意見與看法。簡單分析了小學數學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對小組合作增強教學效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多位數乘法
新課程改革工作已經走過十余個年頭,小學數學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在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中受到了廣泛關注。一方面,在諸位教學改革工作者的不斷探索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結出了累累碩果。但是另一方面,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依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簡單的分析。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落后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一直因灌輸式教育模式為人詬病。縱觀小學數學課堂現狀,教師采用理論灌輸的方式強迫學生接受知識,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學生將學習當作一種負擔,不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看似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實則學生的能力及水平沒有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發展,教學質量遲遲難以提高。
二、新課改下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教學改革反復強調以生為本,實施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小學數學教學也離不開這一環節。教師亟須轉變教學方式,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例如,三年級下冊“乘法”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導入新知,認定目標
出示幻燈片,呈現練習:操場上一共有六個年級在做早操,每個年級28人,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這道題目涉及的變量關系并不是非常復雜,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計算。有小組使用加法,也有小組使用畫圖法,最后都求出了結果為168。在得到答案的前提下,我要求學生分為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他們認真閱讀教材第52頁的豎式,思考更簡便的計算方法?
2.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小組圍繞問題,限時十五分鐘討論。出于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成員必須互幫互助、通力合作,以使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之間增強了交流互動,同時加深了對乘法豎式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實施課堂教學就順利得多了。學生自主開展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走動著,了解學生任務完成的進度,并對小組合作探究時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指導,以確保合作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任意抽取小組代表發言,進一步明確答案。有小組指出:按照教材第52頁的內容,可以將原題列為“28×6”的豎式進行計算,結果一定是168。我再次要求小組討論:兩位數乘一位數,豎式應當怎么列?豎式的每一步代表什么數學意義?因為教材上給出了“12×8”這個豎式每一步的意思,所以學生依葫蘆畫瓢,討論得出:在“28×6”里面,十位和十位對齊,個位和個位對齊,“8×6”代表48,“20×6”代表120,相加等于168。
3.深化練習,拓展鞏固
學生理解了乘法豎式意義后,我展示了一組練習:121×3=____、107×2=___、192×4=___度,是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知識的升華,很好地起到了鞏固提高的目的。按照教材給出的思路,小組積極討論。這一環節我讓各組自由發言,并對發言進行鼓勵性評價。最后引導學生構建本堂課知識框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數學意義。
三、小組合作學習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要注意的問題
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小學生認知水平以及應用學習資源的經驗畢竟有限,這就導致他們在參與探究活動過程中處于一種無處下手的尷尬局面。長此以往,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受挫,課堂教學活動必然難以順利開展。因此每一環節的小組討論教師都應當有效參與其中,做到對小組討論內容了然于心。進行課堂觀察時,如果發現小組討論卡殼,教師還要有效點撥、實時提示,以確保討論交流質量。必須時,更要對課堂紀律進行維持,萬不能讓合作變成茶話會。
總之,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有解放思想,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讓學生做到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為小學數學課堂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凌文根.小組合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7(9):123-125.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