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迎+馬春
摘 要: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在課堂中有效落實已然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實踐和研究的重點。數學和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正是數學教學的中心任務。所以就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過程;能力提升
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只有學生由動作到建立表象,再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并用數學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
經歷千年的發展,數學學科已然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抽象性、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數學概念是數學的抽象性的主要表現。除了概念的抽象性以外,它的特點還在于:第一,數學的抽象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第二,數學的抽象中只保留了量的關系,而舍棄了其他外在的一切東西;第三,數學學科研究的都是抽象的概念與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看來,不僅僅概念是抽象的,而且方法也是抽象的。
數學的嚴謹性表現在準確的定義、嚴密的推理和可靠的結論。數學通過嚴謹性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這一特點,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此不作過多的贅述。
二、如何重視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
(一)營造創新環境,激發創造欲望
面對小學的孩子,怎樣利用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做到三鼓勵一允許,即鼓勵質疑、鼓勵爭辯、鼓勵發表看法、允許學生提出意見。這樣一個創新學習的環境就營造好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才智、創新和想象力就會充分地發揮。
(二)持續培養創造意識
創造意識就是主動、自覺、時時想創造的思想意識。筆者認為創造意識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1.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
創造意識強的人發現問題的能力就強。他們不僅事事一問到底,而且能提出別人想不到的問題。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常引導、鼓勵學生提問題。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問題,好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的思路就會和老師保持一致,使教與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營造出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二是在講完一節課后,讓學生說說對本節課的感受,什么地方聽得很輕松,什么地方聽得摸不著頭腦,以便我們改進課堂。這樣讓學生有的可學有的可問,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具有創造力。
2.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質疑意識是指善于發現問題,產生質疑,而產生創造設想。毛澤東同志曾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因此質疑意識要始終伴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如:在做應用題時,不僅找到一種解題方法,還能將其他解題方法都找到。
3.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學生見到困難望而卻步,尋找其他“捷徑”,而另一些學生卻迎難而上。那么學生克服困難的意識該怎樣培養呢?一是可以給學生講一些身邊克服困難的人和事,從而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二是循序漸進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獨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向他們灌輸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的思想,堅定他們前進的步伐。
三、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比較思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老是沿著老路去走,那么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還何求發展。如果我們的學生僅僅學會了解題的模式,而沒有學到學習的方法和解題思路,那我們永遠只能在原地踏步,還談什么舉一反三、能力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過于強調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要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傳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善于質疑,最后找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俗話說:“只有比較才有鑒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時刻把比較放在第一位,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讓知識融會貫通,只有將知識學活學通,才能清楚地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變化規律,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思維發展,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課堂,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發展思維、獲取知識,實現知識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同步發展,構建思維網絡。
參考文獻:
[1]霍建花.在教學中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1.
[2]鄭照華.淺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才智,2009.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