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開龍
摘要:在當前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越來越受到比傳統教學更大的關注度。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都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起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作用。因此,開展合作與交流,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能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從而全面提升教學的整體成效。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合作與交流;小組學習
隨著初中數學新課標中提出,培養學生在課堂上以及課外的溝通與合作,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新的課題。合作與交流課程作為新興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目前已被普遍認可以及使用,同時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通過合作與交流下的學習,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多的機會交流,不僅加快了溝通的速度,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為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速度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有效解決一些平時不易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與交流的現狀
(一)缺乏合作與交流的氛圍
受我國幾千年來傳統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總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者、灌輸者,單一而又古板,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活躍思維以及創新思想的發展。同時,由于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與老師之間就存在很大的隔閡,更別提雙方之間能夠敞開心扉,彼此交流。從而這種發展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許多學生養成懶惰心理,也不愿和別人交流,缺乏主動意識,久而久之在學習上就以得過且過、似懂非懂的心態開展學習。
(二)缺乏深入研究的科學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然而,在實際課堂上,由于學生缺乏敢于提問與質疑的勇氣,使合作與交流在操作中常常遇到很大的阻礙。一些學生習慣了被動的吸收知識,一旦讓自己獨立思考問題,便會覺得恐懼與緊張,當然也包括一些不愿意去思考的學生。從而造成學生由于缺乏數學研究的精神,害怕或不愿與他人溝通交流與合作。
(三)未真正理解合作與交流的價值
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考試仍然是判定學生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把大把精力用在應對考試身上。不僅學生倍感壓力,教師也分身乏力,無心多出時間開展合作與交流教學。往往一堂課,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材內容例題、定義的講解上,根本來不及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在學生課后交上的作業中發現問題,不但獲取的信息不夠全面也不夠及時。由于不明白在數學教學中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從而不能夠發現教學中存在的真正問題,學生也沒機會與他人交流,因此產生的問題便越堆越多,對學生的知識吸取產生嚴重的困難。
二、開展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作與交流
(一)制造合作與交流的積極氛圍
合作與交流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這一過程中也絕對離不開教師這一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轉變觀念,學生擔當多種角色,例如引導者、組織者以及合作者,更重要的是與學生站在同一戰線上,作為一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研究、探索、發現與學習。教師要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放下防備心理,從礙于老師的威嚴而服從轉變為真正的敬佩而愿意聽從。在開展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提供有效指導。合作與交流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許多學生自小學開始并未接觸過這種教育模式,因此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合作與交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價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直接感受這種學習帶來的好處。同時教師作為協調管理者,在小組的分配中也要合理進行,可以遵從學生的意愿自由組合,也可按照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各自特長,有效建立小組。另外,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群體合作意識,指導學生的個人目標與小組的共同目標盡量達成共識。
(二)提高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效率
開展合作與交流很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教師在課堂上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小組中明明看見成員都討論得熱火朝天,但是最終結果卻是存在諸多問題。其實仔細研究也不難發現,學生看似表面的活躍其實根本就不是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可能正是借此機會明目張膽的討論與教學無關的問題。另外,一些小組看似井井有條,分工合作也較為合理,但在實際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單獨完成任務,彼此之間不做任何探討與交流,因此,成果不顯著便是自然。因此,教師一定要制造適當的時機,提高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效率,讓學生首先通過獨立思考,等到一個恰當的時機,再進行交流。要使學生在和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學習中,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及擅長的方式表現在數學探究的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以及主動性,感受到合作學習到來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他能夠主動提供自己的資料,提出獨特見解與想法,與小組成員共同分享,體驗合作的愉快。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也能學會傾聽與尊重其他同學的觀點、評論。還能對共同研究的數學結果做出評議,從而極大的提升了學習成效。
(三)科學評價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成果
任何學習的動力都不免來自于激勵的促進,激勵又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個方面,前者是自我成功帶來的信心,后者則是他人的肯定評價。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首先需要的是外在的激勵,從而逐漸轉變為自我的認識以及肯定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評價在這一環節中顯得尤為重要,首先,不管結果如何,評價都要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避免打擊學生的自尊以及自信,讓個性不被扼殺。其次,評價的前提是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教師必須建立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一種既共同合作又相互競爭的形態。如此一來,通過最終評價,學生既能夠看到集體帶來的強大優勢,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對于學習有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掌握,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理論知識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胡利梅.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作與交流[J].學周刊:C,2012,(4):68-69.
[2] 何宣倫.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培養[J].讀寫算0:教育教學研究,2011,(43):108-108.
[3] 李榮艷.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J].學周刊B版,2010,(8):97.
[4] 錢冬香.淺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能力[J].學周刊B版,2010,(7):102.
[5] 李宗澤.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淺談初中數學中的合作學習[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1,(10):2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