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風娟
摘要: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教學活動能夠達到效果,收獲效益,提高效率。以此為目標,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和初中語文教育的要求,打造高效優質的語文課堂已經成為每一名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本論文從教育實踐出發,以初中語文課堂為平臺,探索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旨在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實施
自從教學活動出現以來,教育工作者就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出源自基礎教育改革和初中語文教育的要求。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而有活力的。本文結合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好語文課的標準,參考眾多同仁的教學經驗,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探討,提出語文教學應圍繞教學要求創設師生互動交流情境,依據教學任務運用生生互動探究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活力課堂以創新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多樣的教學活動和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同時獲得語文能力的培養。
一、圍繞教學要求,創設師生互動交流情境
師生在教學要求的引導下,注重圍繞語文課程教學的要求,以互動交流的形式參與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更直觀的反應語文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掌握語文知識,有助于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靈活進行表達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根據中職語文的教學要求,圍繞課程的重難點等知識,通過設計任務目標,突出運用語言的要點,創設接近現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解朱白清的《春》教學中,圍繞“春”這個教學要點,教師詢問學生“從作者描繪的這一幅春景圖中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作者不僅描寫、謳歌的是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體現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鼓勵肯定或相應點評,做到讓每一位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師生之間的角色合理分工,加深學生自主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就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認識自身學習中的困難和優勢,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例如《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散文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在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先深讀課文,了解“社戲”的概念和基本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其他散文,讓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學生自主總結魯迅先生散文創作的特點。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探究社戲的歷史淵源,增強學生民俗文化的知識積累。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引導者和學習主體的角色,教師通過前期的引導,加深學生自主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三、依據教學任務,運用生生互動探究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生生互動探究模式是在教學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學生參與體驗、互動交流以及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體會情感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要求,設計合理的任務教學,使學生在參與的同時感悟人物的性格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有效完成教學任務。例如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也很受魯迅先生喜歡的作品。《孔乙己》的敘述者究竟是誰?它是魯迅小說乃至中國現代小說敘述史上的一個十分獨特而有趣的經典個案。在《孔乙己》文本中,有“二十年”前、后的兩個“我”,那么,到底哪一個“我”才是“孔乙己”的真正敘述人呢?是“二十年前小伙計”的“我”,還是“二十年”后現在的“我”,或是這兩個“我“的合成體?引導學生深思并互相交流、探討,理清文章的脈絡,并從孔乙己的舉動、神態中了解其有哪些復雜微妙的心理活動?如文中提到,當孔乙己說出“茴字有四種寫法”并要教早已有些不耐煩的“我”時,身為“小伙計”的“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緊接著小說這樣敘述道:“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唄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這里引導學生注意:“我”既“走遠”,背后孔乙己的一系列舉動、神態,當時的“我”怎么能觀察得到的,而且還能如此隱含些同情和追悔細致地描寫得出呢?那么,是誰在觀察和敘述呢?顯然是二十多年后的我,那一幕是這個“我”在追憶中呈現的推想。這樣的敘述時間設計,就使悲劇主人公孔乙己即使在那般窮困潦倒中,卻還能夠那樣自我“清高”卻又那樣“不幸”,“看客”們那般嘲笑和折磨學而未仕的他,就具有更令人信服的文化歷史語境和現實與心理的生活根據。這樣層層分析探究,使文章逐漸明朗化,有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四、打造活力課堂,創新與激發求知欲,修心且修身
語文課堂在大家眼中是氣氛壓抑,沉悶的。大部分課堂也確實如此,這需要改變。課堂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散發活力和收獲友誼的地方,這里承載著他們的青春,不應該是一個苦悶的地方。要讓學習變得有趣,有味兒,讓一個問題不再只有一個答案,讓他們感受通過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后所獲得的成就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不是一味的為成績而學。課堂上不只是學知識,同時也要學做人。陶先生提出“我們愿意在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人本來之美,以構成曉莊之美。如果要找一個人中模范教一切人都學成和他一樣,無異于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范。”讓每一位學子在學校在社會多經歷多實踐,展現本身美,有自己鮮明的的個性,并且將傳統的中華美德或其他優秀文化與自身結合,做到修身且修心。
現今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處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去教育學生,只是簡單的傳授和訓導。其實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上下,而是平等,二者之間需要有心靈的交流,這樣才能讓教學有效有益。在教學的同時其實老師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創新型教育模式,與學生互利共勉,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共同融入日益進步的社會,才能營造和諧溫暖又有學習氣氛的課堂,才能實現“教學做合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