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數學的學習就是要學會用數學的邏輯來思考問題,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隨著小學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和理論化,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也逐漸加大,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其中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文章針對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現狀,運用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對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模式加以探討,并給出一些改善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模式
引言
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學生進入學校門檻的初級階段,在我國所有階段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學教師肩負著廣大小學生的啟蒙階段的教育工作,是落實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我國所倡導的新課程改革,是將新的教育理念用于教學指實踐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到學習的快樂。數學是應用范圍較廣的一門學科,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就要認真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并總結出對策,現報道如下。
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小學是學生步入學校進行學習的初級階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開端,也是向小學教育邁進的一個過渡階段。小學生是一群剛剛進入學校門檻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維方式通常開闊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張白紙一般,他們對于各學科的學習通常以興趣為優先考慮因素。小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能力,包括傳統的數學能力和新型的思維要求。前者包括運算、邏輯思維、空間幾何能力,后者包括思維方面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等[1]。
目前,大多數數學教師們對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手段采取的是公式講解、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被動接受方式,學生的主動參與情況欠佳,對于數學學科的熱情不高。然而,由于數學本身存在空泛等局限性,對于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也十分高,在傳統的教學任務中本身就是教學的難點,這些都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現象。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影響其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問題主要有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下文將對這兩方面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一) 教師方面
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可以從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體現。一方面,小學數學所涉及的內容較淺、知識點較容易,小學數學教師的綜合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出現許多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能力低下的現象。另一反面,某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較為傳統和單一,只是一味的教授知識和強化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成績,反倒使學生產生了厭煩、恐懼情緒。久而久之使得學生認為數學是枯燥、無用的,但由于數學是升學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不得不硬著頭皮學下去,最終使得部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天賦被埋沒[1]。
(二) 學生方面
由于我國相關政策的原因,現代社會中大多數家庭的類型都為獨生子女家庭,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許多小學生由于在家被過分嬌慣、溺愛,家長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在對孩子的學習督促方面略有欠缺,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地區仍沿襲著傳統的保守觀念,對知識不重視、對科學不信任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一些教師“滿堂灌”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小學生不會自主學習,依賴心理嚴重,更不必說主動鉆研和探索精神了[2]。此外,某些小學生還存在畏難心理,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尋求幫助,毫無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的想法,而數學這門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連貫性,一旦中間某一個知識點沒有掌握就會影響到后面知識的學習,這也是導致小學生學習數學學習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模式的建立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高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在實際的操作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一) 課前準備
為了能夠讓學生對每節課所學習的內容有所了解,在上課之前就對學習內容有明確的目標,教師可以將有關基礎知識的部分學案在課前向學生發放,以保證學生能夠對本節課中需要掌握的難點與重點做到大致了解,同時做好課前準備。在教案的設置時可以適當留白某些知識點,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完成這些填空題的過程中能鞏固基礎知識。
(二) 課堂教學
在對發放的學案中有關疑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匯總后,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探究與互相交流的條件,同時還要敦促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自主落實。首先應該由教師進行引導,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開展,之后可以先讓學生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題嘗試,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教師還應對某些特定的例題做出有關的延展。最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對解題的技巧、思路與方法等重要內容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保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與答題的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三) 學習氛圍的營造
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就該服從教師。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平等、開放式的教與學顛覆了傳統的模式,強調師生的平等關系,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所有學校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放下架子,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四) 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要求在中學教育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事實告訴我們,很多學生在課堂里聽得明白,但一下課堂對著試題卻無從下手,這成為學生成績提高的一大瓶頸。而要突破這個難點,就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 王玉江.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1(02)
[2] 錢柱.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J]. 發展. 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