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運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充實的,同時,語文知識應該與生活緊密聯系,語文課堂更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據此,就要把語文教學作為主陣地,將語文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核心素養;緊貼生活;語文味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包括道德品質、知識與能力、外表形象等方面?,F代人的素養包括文化素養、業務素養、思想素養、政治素養等。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具體來講,語文素養應當包含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學習習慣、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素養的重要性決定了語文作為工具的基礎地位。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并強化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聽、說、讀、寫,在此基礎上,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將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與同行一起分享。
一、語文課堂應多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師提出了高要求。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教學環境的創設和優化作為備課的重點內容。優化的語文教學環境會讓學生把課堂當作一個樂園。要優化語文教學環境,就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和提升。目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全國最響亮的口號,各地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設施都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具有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數量仍然不足。很多語文教師教語文很多年了,對粉筆、書本和黑板情有獨鐘,他們知識豐富,經驗充足,但依然固守傳統的語文課堂。新的理念要求語文課堂應該是多彩、廣泛和大容量的。
為此,我們要優化語文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充分用好、用活語文教材,還要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擴展語文學習材料,豐富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多彩起來。只有讓課堂多彩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才會逐步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很好地積累語文知識,語文素養才會更加濃厚。
二、語文課堂應緊貼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的語文課堂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難學,教師難教。信息時代的今天,語文課堂應該更接近地氣,把課堂與學校、社會、家庭、時事、自然、科技等緊密聯系起來,教會學生把課堂上的知識與認識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素養運用到生活中去,大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從而提升人文素養。
例如在給學生上作文課講到寫游記類文章或寫景類的文章時,筆者對教材的內容加以拓展,通過網絡找到圖片、視頻等相應內容,使所講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激發了學生對旅游的極大興趣。接下來進一步拓展進行課外語文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和家人一起去南寧市的青秀山風景區旅游,和久違的大自然進行一次親密的對話。在情和景的襯托下,學生就會放松心情,無拘無束地把自己想和大自然說的話全盤說出。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在旅游的過程中注意收集部分景點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廣告語帶回課堂和同學一起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語文課堂和生活就能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提升。
三、語文課堂要有語文味
新課程改革以來,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人文性傾向,試圖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來迎合這一傾向,卻舍本逐末,忽視了對語文“雙基”的訓練,使得語文課堂沒有了語文味。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極力把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結合,使得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濃厚。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根據自己接受的培訓和學習優質課的觀摩時得到的真經,過度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忽略了學生對字、詞、句、段、文章等基礎知識的積累。雖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重視和體現,教師也學習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卻忽略了校校差異,生生差距,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看到的是課堂教學的熱熱鬧鬧、教學形式的變化多樣,卻很少聽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師生共同揣摩文言文,欣賞不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文采。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聽說讀寫少了,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少了,而這些恰恰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提升的關鍵。
如果把語文素養和文學欣賞相比較,語文素養顯得更重要,在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習作文表達、文學語言,增強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把語文特有的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特色發揮出來,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感。
四、語文課堂要有實效
語文是很基礎、很穩定、更傳統的學科,時至今日,語文學科經過多次的教學改革,但依然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存在。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題。在實際教學和觀摩時,我們依然看到很多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活”,為了表明在課堂上有師生的互動,而提出一些類似于“是不是呀?”“對不對呀?”“好不好呀?”等無意義的問題。就算有的問題有深度,但層次不夠分明,學生亂哄哄地回答,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是很活躍,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熱烈,實則課堂效率不高。更為無意義的是學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拼接出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雖然最終的結果是問題解決了,但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就不得而知了。學生的語文思維更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語文水平也沒有得到提高,課堂互動華而不實。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在豐富學生思維方式的同時追求課堂教學的“活”,在課堂教學的“活”中又不能僅追求形式,應當做到“活”而不亂,“動”而有序,處理好“活”與“實”的關系,做到以“實”落腳,讓語文教學充滿實效。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除了用一本書傳授語文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把語文課堂的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將知識與能力有機統一,積極從語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更加多彩,更加充實。只有站在這個角度去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充分利用好語文教學的主陣地,組織并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將語文引向生活,融入生命,帶領學生感受語文魅力,體驗語文氣度,真正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