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杰


【摘要】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使課堂達到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和諧發展?文章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開展以賽促教活動,初步探討出適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關鍵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賽促教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縣少數民族招生的農村寄宿制學校,80%的學生遠離家長,沒有家人監督,沒有家人輔導。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他們獨立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更為重要。這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離不開課堂教師的指導。學校為了達到目標,就把教師課堂是否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過程,是否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作為實踐與研究的方向。于是學校針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兩年時間里,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研究。
一、轉變教師觀念,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可我校教師上起課來就會走偏,不相信學生會學習,能學習,擔心學生不明白,于是在課堂上一講到底,把新知內容講解完成,留給學生的只有短短幾分鐘的鞏固練習,而學生對知識點思考、交流、討論、探討的時間少之又少。為消除教師這種擔心,樹立起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學校找出相關學術論文與教學視頻讓教師利用個人時間和教研會時間進行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并進行學習收獲上的交流,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提出自己學習的疑難問題與困惑。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探討解決策略,最后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實踐并進行全程錄制,課后同年級教師進行對照反思。在對照反思中,教師都看到自己教學中講得多,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少,學生的交流流于形式,無效果,學生的合作學習走過場。然后教師都會笑著說下堂課一定要注意把時間留給學生。一個月后,教師通過單元測試發現學生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發現課堂上強調紀律、訓學生的時間少了,發現學生喜歡自己的課了。現在的課堂不僅給學生學習探討的時間充足,而且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鞏固也更充足,每天的晚自習時間全部交由學生支配,教師不進教室,只把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和問題布置給學生。全校25個班級1000名寄宿制小學生能安安靜靜學習一個鐘頭。
二、探討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一)讓學生親自體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聽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體驗到。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教師口授就能培養出來,而是需要學生在課堂中親身體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在體驗過程中領悟和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過程,創設情境,將“設置問題—獨立思考—個體交流—發現問題—小組討論—各組交流—歸納總結—解決問題”八個教學環節作為學生體驗平臺,目的是讓學生在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個體交流、小組交流中體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并獲取知識。
(二)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根本出發點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首先反映在學生的個體上,即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合作探究,以求通過思路的拓寬來獲取知識,解決困難,由此讓學生弄懂什么時候要獨立自主獲取知識,什么情況下要合作獲取知識。這是教師課堂上必須要關注的內容。我們把教師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如下圖。
除此之外,還要求教師在上課時有意無意指點學生,例 如提出“我首先要怎么學?”“我學不會怎么辦?”“學會的人不說,我們怎么辦?”“幾個人合作學習還學習不會怎么辦?”等問題讓學生領悟。通過教師這樣的語言提醒,學生在潛意識中就會產生一種對學習方法的總結與歸納,明白該如何學習,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以賽促教,激發教師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是常用的教研方式,是最能推動教師積極改變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途徑,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長久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學校應在教師中開展“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兩種方式比賽,促使教師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個體交流、小組交流掌握知識。為了有效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得到體驗與培養,學校制作了如下教學課堂教師、學生方面觀察分析表。
分析表能讓聽課的教師從教師、學生兩方面去觀察別人,從中學習與體會課堂教學,能讓上課教師有意識地去考慮教學設計和調控自己的教學課堂。
除此之外,學校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與研究納入教師的教學常規內容檢查重點內容,督促教師在備課、上課、反思、總結中運用研究的理論,使研究的理論與具體的教學工作結合起來,二者相得益彰。這樣做不僅不會增加教師的負擔,而且真實、踏實、有效,教師樂意接受。歷經三年的實踐與研究,我校逐漸形成一批中青年教師善于依托課題研究來開展理論學習活動,自覺運用課題研究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探究習慣已經成為教師教學中的日常行為,并形成“創設情境—引出問題—提出問題—引導解決—點撥歸納—落實雙基”與“產生求知-思考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形成概念—練習實踐”教與學兩條線教學模式。校本教研促使一批教師的教學走向成熟,形成教學的中堅力量,以韋彩月、何小足、黃連習、羅愛仙等老師為代表的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從而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充滿活力。在我校召開校本課題結題總結大會時,縣教研室召集了全縣中小學校校長、教研員、教研組長近百人參加觀摩。總結會上,黃主任給我們的教研活動作了“新課程倡導的校本研究大多是應用性的研究,雖然不是‘填補空白或‘創歷史之先河,但作為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研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某個角度來說,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與否,正是取決于這類研究”的總結,局領導做出了“樂里鎮中心校開展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校本研究,在我縣的小學教學研究中起到了示范作用,盡管這項研究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樂里鎮中心校通過校本研究促進學校發展仍是我們應當效仿的榜樣”的好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