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紅+葛金國
【摘要】本文指出我國大學外語教育缺乏文化教育的現狀,論述了在我國大學外語教育中植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教育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外語教育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際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bout how to implement the 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我國大學外語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縱觀我國的外語教育政策,從最初的外語教育恢復時期到80年代,主要側重“語言基礎”和“閱讀能力”的教學;90年代提出“分階段”,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交際法開始引入到教學中;2000年以后,政策包括了“語言應用”、“聽說能力”和“提高素養”等內容。可見我國的外語教育政策中幾乎沒有提出文化教育的策略,缺乏對外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育偏重于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重視語法和詞匯教學,相對忽略對交際、實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對外語的考核還主要依賴于對學生的書面考試,間接上忽略了對外語主要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的交際應用。對交際中文化知識的掌握的缺乏,造成了溝通的障礙。有些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模糊甚至缺失,對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比較淡漠,卻熱衷于外國的一些節日,盲目崇拜西方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丟失了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當前,我國正處于價值沖突劇烈的社會轉型時期,面對文化競爭,我們必須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匯聚民族精神,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的文化建設、文化育人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相反的,有些學習者卻盲目排外,認為只要學會掌握一門外語就可以了,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是次要的。以至和外國人交流時,因不了解對方的文化,造成誤解甚至沖突的例子也不少。在我國,就目前的外語基礎教育而言,依然只是作為一種學科的形式而出現的,而缺乏一個全面的體制,還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外國文化教育學科。外國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國際文化視野,讓學生能夠對外民族文化的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去正確認識外民族文化、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結合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吸收外民族文化的同時,向其他的民族傳播本國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二、以跨文化交際為目標的大學外語教育必須涉及文化教育
世界邁入21世紀,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整個世界一體化的格局。外語,作為一種對外交流的手段、工具,在各國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更加顯現出它的重要性。國際社會將其視為維護國家利益和強化國際競爭能力的戰略途徑,因此外語教育被推到了關系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一個國家謀求生存與發展,努力在世界資源重新配置過程中獲得最大利益,則不得不越來越普遍地依靠外語與其它國家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是新形勢下我國外語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外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熟練掌握目標語,從而進行無障礙的跨文化溝通的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語人才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其中,大學外語教育承擔著培養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國大學外語教育長期處于“費時低效”的狀況。尤其是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無法勝任復雜的國際交往。改變現狀、擺脫困境,這是當今我國大學外語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大學外語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幫助學習者實現跨文化交際,為此,學者們研究了影響外語教育的諸多因素。研究發現,文化因素,包括母語和目標語文化,對外語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要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學習者不僅要熟練掌握目標語文化,還要加強母語文化的學習,母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相輔相成,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沈騎(2010:32)的《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以全球化視角從政策過程、內容與價值三個維度探討高校外語教育政策,提出要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研究體系,實施跨文化教育戰略,以提升學生的國際素養和國際化能力。王海英所著的《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文中指出,如果不幫助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就會影響交際目標的實現。嚴明主編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對國內化近一個世紀以來文化教學的總結。該書探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內容和教學策略等問題。在學習目的語文化的同時,我們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丟棄本國的文化。造成中國文化缺失的現象。從叢發表《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2000)一文,首次提出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馬百亮在《英語教育與中國文化自覺》(2010)一文中借用美國朋友的反問:“你認為他們用漢語可以表達多少(中國文化)”來說明中國學生文化缺失的可悲性,得出“提高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素養和用英語將其表達出來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結論。這些充分說明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我們應當將文化教育納入到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構外語教育理論體系,加強對外語教育宏觀問題的研究;同時修訂具有戰略高度、統領全局的外語教育大綱,以此強化對語言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外語人才的綜合外語素質,從而全面提高外語教育的質量。
三、如何在大學外語教育中進行有效的文化教育endprint
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正處于“多元文化并存、碰撞和激變”的時代大背景下,教育作為“復雜整合體”的文化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各種文化也在不斷地滲透與融合。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也日益凸顯。因為教育和文化的關系密切且相互影響,在進行教育改革時不得不考慮文化的問題。要有效地進行教育改革,就要把我們思考的教育改革視為“文化”,并用文化的理念和文學原理審視教育改革背后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進而尋求統籌策劃、系統運作的“文而化之”的策略 。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建立外語教育的文化意識。外語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須具備文化意識,具備一定的文化視野。外語首先是文化教育,學習中要對學生進行本土和目的語文化的介紹和說明。大學生一般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及其差異有著較強的敏感性。具備跨文化意識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求學生一方面要消除文化偏見、知道文化有差異之分,無孰優孰劣之分。大學生還應具有關注文化現實、體驗文化生活的意識。從而真正體會跨文化知識的價值和跨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就會提高對外語學習的興趣。(2)調整外語教育政策。進入21世紀,面對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格局,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文化輸出”方面的需求也隨之會越來越大。中國需要以高質量的外語水平向世界展示一個具有實力的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須以國家發展為前提,明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目的。在世界一體化的格局下,外語教育發展面臨著極為敏感的文化問題。外語教育中忽略本國文化,一味崇尚外國文化,就會造成本土文化缺失。當然也不能摒棄外國文化,以民族文化為中心。我國的發展離不開向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學習,同時又必須保持自身的自主性。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態和價值觀,將外語教育與國民跨文化素養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達到文化共生、共存、共融的和諧狀態。(3)改變外語教學的模式。教師需要在文化教學中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和外語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和興趣,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主學習能力。可以運用現代化媒體和網絡的資源優勢促進學生學習文化的動力,采取一些專題講座或報告的方式介紹相關的語言文化知識。盡量使外語文化教學模式多元化、個性化,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外語教育在我國目前受到的重視程度較高,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將本國文化教育和目的語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一定會有效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更好的為我國社會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沈騎.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0:32.
[2]王海英.論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7(2):61-62.
[3]嚴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4]從叢.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 2000,10.19.
[5]葛金國,文化視野中的教育改革[J].教育學報,2011(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