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41—01
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弱勢群體,數學學困生在數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學科。關注學困生,促進他們的成長,是踐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新課程理念的實際行動,也是數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 客觀原因。(1)社會原因。受到當今社會“讀書無用論”和一些“拜金主義”的影響,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再加上當今社會的環境中存在著諸多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因素,很多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這是造成學習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2)家庭原因。由于現在農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許多青壯年人都外出打工,他們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而孩子的爺爺奶奶是沒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嬌慣自己的孫子或孫女,使他們養成了嬌慣、懶惰的性格。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講究索取,不講奉獻,無心學習。
2. 主觀原因。(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興趣與學習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初中數學學困生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上課如嚼蠟般無味,很難集中精神去聽課,導致惡性循環,最終放棄。(2)學習習慣不良,沒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初中數學學困生上課不懂得怎樣做筆記,對當天應掌握的知識沒有及時去復習、理解、鞏固。對不懂的問題沒有想辦法去解決,不懂又不問,怕被人認為笨,長期的積累造成了基礎知識的薄弱,以致在后來的學習中越來越聽不懂,惡性循環,最終喪失自信心,選擇放棄。
二、轉化策略
1.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好勝心理,根據這種心理,應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從而引發其產生進取心。此外,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讓學困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去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提高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最終達到轉化數學學困生的目的。
2. 指導家庭教育,更新家長教育理念。提倡教師家訪、家長回訪、電話問候等交流方式,一方面能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行為習慣及各種表現,另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內容和對學生品行等方面的要求,家校雙方就教育學生達成共識,并及時彌補家長有關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通過相互溝通和配合,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良好發展。
3. 強化對學困生的學習指導,教會其學習。要幫助數學學困生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要指導他們制訂出切合實際的學習計劃,既要有長遠打算,又要有短期安排。要指導他們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簡單問題課前解決了,課上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要指導學困生記好課堂筆記,監督他們獨立完成作業,堅持課后復習,及時系統小結,要引導學困生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可利用圖形、表格、知識樹等形式,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形成框架結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困生不斷轉化對學習數學的態度。教師要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困生從厭惡數學到喜歡數學,最后達到會學數學、學好數學。
4. 教學評價多元化。學生個體之間,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為此,我們要承認差異,允許差異,平等地進行有差異的教育,進行有差異的評價,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應對學困生獨有的內心世界多一些尊重與呵護,了解每一個學困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心理狀態和感受,深入挖掘他們的潛力,仔細搜索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合理的評價,使學困生感到他和其他同學一樣,被別人關愛,被別人尊重,被別人肯定,從而點燃每一個學困生心中的希望,形成不斷努力學習的動力,促進他們有差異的進步。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