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新
【關鍵詞】 作文教學;訓練體系;積累;個性;評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44—01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對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的大好時節,我們應該怎樣轉變高中作文教學的觀念呢?
一、構建一套科學的作文教學訓練體系
作文教學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目標,讓學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據此,筆者認為應遵循寫作學的基本規律,結合學生的思維形成規律,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體系,以《考試大綱》作文部分為總綱,按照“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對作文序列構建這樣一種系統:高一第一學期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高一第二學期讓學生練好記敘文體,高二第一學期讓學生練好議論文體,高二第二學期除議論文外,訓練說明文、小小說、詩歌、短評等其他文體,高三第一學期注重審題能力和寫作基本套路的訓練,高三第二學期著重就作文的發展進行訓練,力圖通過訓練使學生作文達到基礎等級的上限或創新等級。
二、注重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
1. 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儲備材料。課外積累首先要有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目的地把課外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其次,要注意定時、定向、定位。“定時”即定時組織學生到圖書室和閱覽室借書、讀書;“定向”即確定學生課外閱讀的導向,及時向學生推薦優秀篇目、可讀篇目,也可指導學生訂閱相應的報刊。“定位”即定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使學生方法到位。另外,還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或好寫讀書隨筆,并組織學生互相交流。
2. 引導學生積極觀察,體驗生活。生活中有許多好的東西,只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知觀察,就能獲取大量的材料,何愁寫作時無米可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所以,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并讓學生養成寫日記、寫心得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現在的教學狀況下,要使學生寫出個性化作文,適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改變教學觀念,從平常的教學做起,尤其是從閱讀教學做起,在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與習慣,發展學生的個性。在作文實踐中,教師應鼓勵質疑,為學生個性化作文形成良好而獨特的個性心理品質。筆者認為,大膽質疑是對現存結論的深入思考、探究和深化,它最易引出個性化的思考。同時,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化、建設化的思維場,寬松和諧的思辨氛圍,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思維火花。作文教學就是要誘導學生將側面與反面,縱向與橫向、發散與聚斂等多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有機地融為主體動態思維結構,從而最大限度地擴散其有張力的思維空間。
四、重視改變傳統的作文評改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無疑給我們的作文評改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在作文評改中必須提倡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修改,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出立體式的群體信息交流的作文環境。教師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應提倡“互動式”作文評改模式。學生修改作文可分為“自改”和“互改”,自改就是自己修改自己的習作;互改就是學生間互相修改習作,互改又有個人評議,小組評議,集體評議等形式。但無論自改還是互改,教師必須在事前作具體、切實的指導,示之以原則和要求,曉之以步驟和方法。一般可以從修改的順序,修改的范圍,修改的方法,評語的書寫等方面來進行。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主導者,學生才是主體,這是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一個突破。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轉變高中作文的教學觀念,認真研究并尊重規律,靈活處理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作文教學才能在新課程理念下走出一片全新天地。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