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東雄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探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7—0100—01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很少關注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致使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在新的課本當中,編著人員更加強調由生活出發,將課本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真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和小學生認知規律相適應,讓他們能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所在。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合理重組教材
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遵循這一理念,筆者認為,教師要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編和重組教材,使教學內容體現生活化。
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筆者對書本上的例題進行了改編,沒有直接呈現題目,而是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周末,菲菲和媽媽去兒童樂園玩,小飛馬單次價格32元,空中搖籃單次價格68元,開好發票后到收銀臺付款。媽媽身邊帶了240元錢。她會怎么付錢?還剩多少錢?怎樣解答?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使學生躍躍欲試,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二、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來自生活、回歸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的回答很多,這時教師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又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還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的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從而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三、鼓勵學生使用數學知識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讓學生在平時生活當中使用數學知識,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體會數學的價值所在,同時還能鞏固所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完“統計”這一課后,要求學生統計自己家的用水、用電情況。學生經過采集數據信息,既能夠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并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節省水電方面的認知。
又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試著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或者為自己家里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
再如,學完“人民幣”一課后,可指導學生和爸爸媽媽到超市購物,并幫爸爸媽媽算一下,應付多少錢。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并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嘗試著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