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思考;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096—01
語文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要做到“語”和“文”的結合。所以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經常聽到一些語文教師抱怨:學生總是啟而不發;習作的選材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假話連篇;絕大部分學生只是為完成教師的任務而寫作,沒有寫作的興趣和習慣等等。對此筆者認為,學生的語言能力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訓練出來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平時大量的語言積累和訓練。以下就此談幾點認識。
一、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到三年級才開始學寫作文,而且只限于手寫,在此之前很少有教師、家長要求學生寫日記,學生們更是不會有此習慣。所以教師可以補起這個短板。要求一年級的學生嘗試寫日記,由最初的一個詞、一句話寫起;由少到多、由注音到文字記錄;逐步把詞連成句,再由句寫成段,隨后逐漸進行簡短的語言表達訓練,倡導自由表達,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嘗試記錄流水賬似的文字,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
二到三年級的寫作訓練,可以注重和所學的文本相結合來練,如,簡單兒童詩的創作、課文的仿寫;故事的續編、新編;和書中人物的對話等等。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寫簡單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內容,讓學生有話可說。讓他們有足夠廣闊的自由想象空間,使他們的思維不受任何文體的限制,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到了中高年級,此時重點要進行讀后感、調查研究報告、哲學小論文、人物形象分析等專題寫作訓練,并定時舉辦辯論賽、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等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此時要注重表達的深度、語言的精準、選材的新穎、觀點的獨特、對學生的寫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引導學生海量閱讀、大量寫作,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能讀會寫,閱讀教學最終還是為寫作服務,所以,讀和寫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讀寫不能分家。我們應真正做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對一年級剛入校的學生,教師應該鼓勵他們大量識字,盡早掃除閱讀障礙,提倡海量閱讀,同時要極力普及親子閱讀。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讀故事、講故事,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說說故事中的人物、簡要的故事情節等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學生進入二年級,應鼓勵學生逐步地開展獨立閱讀,把整本書引進課堂,教會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應要求學生在書中學會做批注,勾畫好詞佳句、精彩片段,把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等等。還應該有專門的閱讀課,如閱讀推薦課、閱讀交流課等等。教師要把適合學生讀的好書推薦給學生,還應該和學生一起閱讀,共同討論。如,根據所讀內容,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情節、人物、事件等)。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閱讀完后,教師要專門抽出一到兩節課的時間對書中的人物(借助事例評價)、事件(最感興趣的或印象最深刻的并說出理由)、結局(改編、續編或結合實際談自己的看法)等進行縱向的分析說明,最后暢談感受、提取寫作話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書,讓學生把書讀薄,再讀厚。最后,根據討論結果讓學生學寫讀后感,雖不定質量和標準,但可以適時評優促劣,但一定要以鼓勵為主,以贊賞為主。
到了中高年級,應要求學生讀整本書,寫讀后感。并要求學生根據所讀內容,尋找話題作專題研究,鼓勵學生嘗試哲學小論文的創作。如,讀了《幸福來臨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探討什么是幸福;讀了《夏洛的網》,教師可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交友;讀了《小狗錢錢》,教師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走進書中的故事情節,和書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把一本書既能讀薄,也能讀厚,真正把書讀懂。
總之,學生的發展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的,尤其是一部分學生的語言能力可能發展較慢,作為教師,一定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寬容心來等待他們的成長。教師平時教學中要加強小學生日常寫作興趣的培養,讓小學生愛上閱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小學生熟練地遣詞造句;要注意讓小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讓寫作真正“活”起來,以此提升小學生以寫作和閱讀能力為主要基礎的語文綜合素質。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