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錄
【關鍵詞】 數學教學;應用題;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111—01
應用題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只是單一講解,側重技能的重復操練,則會制約學生自主能力的發展,影響了學習效果。筆者認為,要真正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理解題意,找準數量關系
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差,讀不懂題,導致學生雖然讀完了應用題,但還是不了解各個數量的確切含義,對題目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這樣做:一是指導學生多讀題。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理解問題的能力比較低,應用題中稍有抽象的內容,他們的思維就會受阻。因此,通過多讀來幫助學生“悟”出題意,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二是讓學生敘述題意。敘述題意即讓學生在審題的基礎上,把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變成自己的話,再復述一遍,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學生在敘述題意時,可以把題目中抽象的數學術語通俗化、具體化,這樣有利于對題目的把握。
二、巧妙運用解題技巧
應用題雖然變化多端,種類繁雜,但大多還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性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方法,學生在答題時就會少走彎路,解題效率會大大提高。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有些應用題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針對這類應用題,可通過畫圖法來解答。
例如,有一根繩子,第一次用去一半,接著第二次用去剩余的一半多1米,最終剩下2米,問這根繩子全長多少米?這道應用題單從語言上理解很難找準數量關系,更談不上解題思路,我們可以畫出線段圖加深理解。根據線段圖,學生可以看出,剩余的一半的長為2+1=3(米),第一次剩余長度為3+3=6(米),因此這根繩子全長為6×2=12(米)。這樣,題意一目了然,問題便迎刃而解。
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運用方程法來解題。方程法有助于學生順向思維,尋找等量關系,理清思路,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選用解題方法。
例如,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周修這條路的,第二周修這條路的,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問這條路有多少千米?這道題用算術方法找分率對應的具體量比較困難,如果用方程法就很容易找出等量關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在用方程解應用題時,要鼓勵學生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并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較,從中選擇出最為簡便的解法。
三、加強變式訓練
實際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道應用題以這種形式出現時學生會做,稍微變換形式,學生便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習題練習,導致變通能力差,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因此,加強題目的變式訓練尤為重要。
例如,動物園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猴子比梅花鹿少幾只?根據題意可變換出與之類似的2道題。(1)動物園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梅花鹿比猴子多幾只?(2)動物園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梅花鹿比猴子多百分之幾?這就是變式訓練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情,加強變式訓練,從而培養學生靈活變通的解題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