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萬榮+彭柱敏
摘 要:留守兒童是當前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所面臨的一個沉重的話題,留守兒童學前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孩子成人后的心理、性格、處事及創新創業等,留守兒童學前教育比一般兒童的教育要承載更多的責任和職能,因此留守兒童學前教育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關鍵詞: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255-01
留守兒童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特定時期的社會現象,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的產物。目前中國的留守兒童是一個巨大的群體,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大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902萬,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其中中部為463萬,西部為352萬。從省份來看,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等省的農村留守兒童都在70萬以上。貴州是西部地區欠發達欠開發的省份,城鎮化水平低,農村人口容量低,貧困面廣,在與全國一道同步小康的進程中,農村面臨壓力巨大,導致留守兒童現象逾發嚴重。黔南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多,為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的目標,農村地區青壯年外出務工現象普遍,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成為當今農村的主體。
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這種不合理的家庭結構,導致農村教育中嚴重缺失家庭教育,使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情感上出現問題,產生很多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黔南州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現狀
1、入學困難,入園率低
2015年,貴州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告一段落,貴州學前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全省幼兒毛入園率大幅度提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三年行動計劃中,黔南州狠抓落實,在每個鄉鎮都新建了幼兒園,幼兒毛入園率達到 ,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但如果從區域分布來看,農村地區入園率低的現象仍然嚴重,尤其是居住地偏遠、居住區分散、交通不便利的地區,由于距離鄉鎮幼兒園較遠,幼兒入園仍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接送,入園面臨較大困難。
2、師資欠缺,辦園規模小,質量不高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辦學質量的前提,一流的師資才能辦出一流的學校,取得一流的成績。師資隊伍匱乏是困擾黔南乃至貴州省農村教育的瓶頸。近年來,貴州省每年招收近5000名幼教師資,力度空前,但由于之前學前教育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大型鄉鎮,多數鄉鎮未設立幼兒園,三年行動計劃后,每一鄉鎮配置至少一所幼兒園,導致師資缺口非常大,很多幼兒園只有4-5名教師,
一位教師帶一個班,根本談不上主班、配班、保育員等。甚至有的地方幼兒園已建成,但由于缺少教師,無法進行正常的招生。由于師資隊伍的欠缺,多數鄉鎮幼兒園招生規模較小,滿足不了服務區域孩子入園的需求。
由于近年來急速擴充學前教育師資隊伍,注重量的增加,忽略了質的把控,新招聘的幼兒教師來源復雜,有小學教師轉崗的,有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有師范專業得非學前教育專業的,很多是未經過專門培訓的,他們不懂得學前教育的特點,不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缺乏幼兒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完全憑個人經驗或興趣教學,其結果他們更多的是充當保姆的角色。
3、教育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不佳
學前教育曾經走過“小學化”的彎路,近幾年來,通過多層面的宣傳和多層次的培訓,小學化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由于教師開發課程能力不足,學前教育游戲化教學演變成了有游戲而無教學。部分教師將網絡資源照搬到本地直接使用,教學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特點及孩子身心特點開展,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問題
1、親情缺失,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相關調查,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親、25%的母親外出5年以上。而且60%—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約2%的父母與孩子常年無聯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兒童在面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時,缺少父母的關懷,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1)對自我意識的影響。長期與父母分離,孩子自卑感強,缺乏安感,對家庭、個人的評價不高,害怕或拒絕與他人的交往,常以自我為中心,其內心充滿孤獨、恐懼與對父母的厭恨。
(2)對情緒控制的影響。由于自卑感強,缺乏安感,其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軀體化、恐怖、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如疏導不好極有可能發展為焦慮和抑郁。
(3)抗壓力能力的影響。無法正確面對壓力,碰到挫折事件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應對方式。
(4)人際關系的影響。容易自我封閉,害怕與人交往,更缺乏合作精神,導致易受冷落而進一步自我封閉。
2、教育缺失,家園配合難度大
從廣義來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環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總體來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為爺爺、奶奶、姥姥和姥爺,他們一方面因為家庭缺乏主要勞動力,事務繁雜,無暇顧及到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他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現代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觀,甚至缺乏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第三是容易出現不當的溺愛,教育缺少原則性。
家庭教育的缺失,常常導致孩子因在幼兒園所受的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沖突而無所適從,孩子還會把在家里形成的不良習慣帶入幼兒園,影響幼兒園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這種家園教育的脫節,無疑會弱化幼兒園教學效果,影響幼兒園整體教育質量。
3、監管缺失,安全問題突出
隔代監管是目前留守兒童監管的主要方式,孩子缺少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人身安全保障問題突出。據統計,農村留守兒童發生摔傷、燒傷、燙傷、被拐騙、溺水、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違法犯罪率比一般兒童高。endprint
三、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策略
1、政府層面
(1)動態管理留守兒童數據,合理布局幼兒園
學齡前兒童數量是一個變量,尤其是二胎政策執行后,一段時期內學齡前兒童數量變化會較為明顯。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數據采集,動態管理留守兒童數據,根據留守兒童分布情況及動態趨勢預判,采取多種辦學形式合理布局幼兒園,保證留守兒童有園可上。
(2)結合大扶貧戰略,創造留守兒童入園條件
長期以來,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區孩子入學都非常困難,政府部門借助國家大扶貧戰略的實施,將居住地分散的或交通困難的群眾集中安置,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3)合理配置師資,加大資培訓力度
農村幼兒園因其特殊的環境,對優秀師資吸引力不足,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差。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創造條件吸引優秀師資充分鄉鎮幼兒園,同時要加強對現有師資的培訓,尤其是未經過專業培訓的新增教師,須針對學前教育的規律進行專業培訓。
(4)加大農村區學前教育投資力度
近幾年來,國家、省、州加大學前教育發展支持力度,學前教育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程度提高。但在貴州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黔南地區,城市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仍占主體地位,城鄉差異較大,農村地區學前教育投入明顯不足,體現在一是農村幼兒園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二是農村幼兒園師資數量、質量仍有很大差距;三是農村幼兒園辦學條件還相當簡陋。為實現教育公平,縮小城鄉差異,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尤其是學前教育的投資。
2、教學層面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業務能力
幼兒園教師要深入系統的學習學前教育理論,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水平,幼兒園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共同研究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發適合本地區本園的地方課程,將幼教理論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2)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當好心理輔導員
當前整個社會層面更多的是關注留守兒童的住宿條件、生活條件,解決的是孩子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甚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愛和母愛的滋潤,尤其是在與非留守兒童的對比中,其幼小的心靈不可避免遭受一些創傷,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和影響,對孩子人生道路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幼兒園教師作為孩子的最早接觸的老師,是孩子所崇拜的對象,在教育教學中要開發適當的課程,施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干預,引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因此,農村幼兒園教師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應該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或心理輔導員。
(3)加強家園互動,開展家長教育培訓
家園互動是培訓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幼兒園要有針對性開展留守兒童家庭家長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家庭教育的正確觀念,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動向,保持與孩子間良好的溝通,關心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四、小結
梁啟超曾經說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階段是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做人及做事的原則、自理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時期,是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留守兒童是當今中國的一個巨大群體,留守兒童學前教育的水平和質量不僅影響著一代人的發展,更會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全社會不僅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更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和精力來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教育公平問題,提高中華民族人口質量,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 年)》,北京師范大學科學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 李亦菲;
[2] 《貴州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政策展望》,《貴州發展研究》2014年第2期;
[3] 《貴州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分析》,貴州省社會調查研究所 姚貴陽;
[4] 《2016年中國留守兒童大數據統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