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王洋
摘 要: 心搏驟停是臨床常見的突發病癥,又是歷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點。文章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資源準備、教學程序設計、教學反思等方面對心搏驟停與心肺腦復蘇內容的教學與同行交流。
關鍵詞:心肺腦復蘇;教學設計;對分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前部分
1.教學內容分析
①教材選擇:人民衛生出版社《急危重癥護理技術》。②教材內容分析 心搏驟停的病因和類型:心肺復蘇急救技術、實訓六:現場心肺復蘇術。③整合教材內容分析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心搏驟停的病因和類型、如何為一心搏驟停的患者進行搶救。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掌握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②熟悉心搏驟停的病因和類型;③熟練掌握單人徒手心肺復蘇急救技術。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教師的臨床案例導入,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內化吸收心搏驟停患者的搶救方法;②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和展示等活動,進一步掌握本單元的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科學的教學發展觀,調動學生學習急救護理知識的熱情,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提高學生的醫學知識素養。
(4)重點與難點。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教學重點定為小組討論完成的作業,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生根據病例討論如何進行現場心肺復蘇。
3.教學方法與策略
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把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中部分
課中部分包括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我以“對分課堂”為指導,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分小組討論上次課后學生完成的作業情況,即“亮考幫”作業紙上的問題。
(2)案例導入(9min)。給出一個關于“心搏驟停”的案例,學生根據病例討論如何進行現場心肺復蘇。學生根據上次課后布置的作業,即海報上關于“心肺復蘇術”的流程,再結合實際病例,討論如何對患者進行搶救,并進行演練。
(3)成果展示(6min)。隨機抽取兩個小組的學生對討論的病例進行展示,以檢驗上次課的總結重點是否恰當,以及能否掌握心肺復蘇的要領。
(4)總結(5min)。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出評價,總結做得好的地方,提出表揚。并要求重點掌握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掌握基礎生命支持中,人工循環建立、氣道開放、人工呼吸方法。
(5)當堂練習(5min)。以小組團隊的形式,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問題,給出答案,以檢驗對此次課的掌握程度。
(6)胸外按壓實操(10min)。學生分兩人一組練習胸外按壓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7)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實操(10min)。學生分兩人一組練習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方法,教師個別指導。
(8)心肺復蘇全程練習(15min)。學生分兩人一組練習。
(9)課堂小結(5min)。根據學生當堂課的練習情況,強調操作步驟、常見錯誤的解決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課后部分
1.過程性評價
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教師課后布置作業,學生做完作業上交,教師批改并打分。
對該次課進行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
2.總結性評價
參照《2016年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心肺復蘇〉評分標準》進行技能考核。
四、教學反思
對分課堂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豐富的教學環節、學生的高度參與下要高效地管理課堂,非常具有挑戰性。教學過程中還應把控好教學節奏,注意時間方面的把控。教師應多給予學生表揚,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注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是本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寧寧,謝 暉.生命體征測量的教學設計[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3):244-246.
[2]翟向麗.PBL教學法在內科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