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扎米丁·艾拉米丁
摘要: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教學技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所提問題,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基于此,本文將從設置提問模式,提高提問教學效率,提出來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提問要循序漸進,提問要靈活,在課文的重難點處提問幾點加以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指導
引言
在語文課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而課堂的提問技巧將直接影響著該堂課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也只有設計和使用有效的、科學的提問技巧,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提升教學質量,逐步提升語文課的整體教學水平。
一、設置提問模式,提高提問教學效率
課堂提問是快速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個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提問中,當獲得學生肯定的回答時,要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使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取得進步的一種有效方法。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多樣,各類題材的文章也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舞臺,對小學生來說,這些奇幻無比的文學世界是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的重要源頭。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師的提問教學則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學習課文《丑菊》時,教師可以根據標題設置如下問題:大家都知道秋天都有哪些花兒嗎?菊花是什么形狀的呢?你們覺得菊花美不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作者卻用“丑”這個不雅的字眼來形容它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菊花是美是丑,我們一起去認真學習課文后即能分曉,現在請大家與我一起去看一看吧。這樣設置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提出來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梯度
《學記》里提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即難度、廣度與梯度。難度指的是所提出來的問題不能僅用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來回答,要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才能回答。廣度,現代教育倡導的是大語文教學觀,即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提問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服務于現實生活的,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梯度,指的是在問題的難易程度間架起橋梁,一定程度上減緩問題的坡度,避免問題太難或者太易。要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使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回答出相關的問題,真正實現提問教學面向全體,全體學生都能全程參與的教學活動中來。
三、提問要循序漸進
課堂中設置的問題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因而,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角度與問題的深度。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啟發學生,讓學生有效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過程通常是從問題開始的。語文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還能促使學生的知識內化,培養他們的思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如果“一語道破天機”,一定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有些課文,情節連貫不宜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提問,導致提問的瑣碎化。遇到這類型的文章時,教師需要抓住文中的一個關鍵點發問,可能會是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個詞語,亦或者一個句子。要能選準發問點,進行連貫性提問,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提問要靈活
小學語文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小世界”,課堂上也要靈活把握提問時機。針對問題的難易,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我呼你應”、即問即答,要使學生都能充分思考,在此基礎上產生頓悟。使學生都能養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表達的良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小伙伴》一課時,課文到最后,教師可這樣提出問題:“同學們,如果當時你在現場,你會怎么做呢?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說說你們的原因?”當下的孩子倍受家人寵愛,導致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去關心他人。為此,這種問題既緊扣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又超出了課文本身的內容,聯系生活去教育學生如何懂得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該真誠地去幫助他人的道理。
五、在課文的重難點處提問
在提問時要圍繞課文的重難點進行設計,這對突破文章的重難點作用巨大。如果問題提的得當,文章的重難點極易突破,學生學習起來也會精神抖擻。語文老師一定要緊緊抓住文章的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問題,為學生理解文本中心鋪平道路。例如,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時,課文的重點是通過文本的朗讀去了解陳賡和小紅軍是如何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的中心內容。根據這一重點,語文教師可以在設計問題時圍繞小紅軍與陳賡的對話段落,讓學生分別將兩人的神態、動作、語言等的句子找出來,然后問:大家認為小紅軍說的是真是假?他為什么要騙陳賡呢?這一問,就將小紅軍那種勇于犧牲自己,也不拖累別人的崇高品質體現出來了,學生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重難點部分了。再如,在講授《白公鵝》一文時,可以先進行課前引導,最后將話題引到要講的課文上,讓學生分段。在分段中,鼓勵學生舉手發言,盡管有些學生回答得不是很確切,但是也要給予適當的肯定、鼓勵,這樣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讓提問成為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能給師生都帶來思維享受的藝術。
總體上而言,在語文課堂中教學中,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提問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啟發學生的提問意識,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通過提問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提問為基點,培養小學生思維和想象的能力,使提出來的問題能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韓亞亞.淺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考試周刊,2011,(36).
[2]靖曉玉.淺析小學語文提問意識的培養策略[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3(4).
[3]薛蘭蘭.小學語文提問技巧之我見[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