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根
摘要:現在的初中學校教育中,依然有很大比重的教學行為是照著原有的方法進行,少數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觀,但是成果不明顯。我們發現: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是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共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在討論中激發學習潛能,在討論中潛移默化團隊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中實現問題的最優化,實現知識的自我消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合理;激勵
數學,作為一門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將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效果不理想。為了探尋初中數學學習的途徑,我們課題組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探究與思索。
目前,在初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常存在以下問題:
1.小組成員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責任分工。部分學生尤其是基礎稍差的學生往往只是“旁觀者”。在“活躍”的小組活動氛圍中,常常只有部分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總有個別學生不夠積極主動,并沒有真正參與合作學習。
2.合作學習內容設計不合理。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有些老師習慣性的碰見問題就小組討論,形式大于內容。實際上,課本中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更適合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沒必要通過小組討論獲得結論。
3.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足。老師為了追求時間,往往提出問題就討論,在學生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完全打開前,就急于提問,以求較快的進入下一教學環節,致使思考問題的程度不夠深化,達不到應有的合作學習目的。
4.評價方式簡單。教師的評價往往只是課堂上的小組匯報結束時的評價,只是簡單的宣布某一組獲勝或是表現最好。學生獲得的激勵體驗有限,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體驗樂趣,小組合作學習到最后就成了流于形式,成立極少數人的舞臺。
數學既然來源于生活,也將應用于生活。通過近兩年的專題探究,我們發現: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是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共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在討論中激發學習潛能,在討論中潛移默化團隊合作意識,在小組合作中實現問題的最優化,實現知識的自我消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我認為,要建立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應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要小組集體的搭建要合理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人人體驗成功,激發學習的樂趣。在初中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每一次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持續的時間不可能太久,學生容易 “缺失”專注力。因此,小組成員的合理搭配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認真考察學生個性差異、能力特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做詳細了解,再進行分組,并根據組員的情況對組內的每個組員進行合理的角色的分配。
在小組的分組中一定要確定相應的組長,因為整個小組組長要做好帶領與號召的作用,并且在組員之間相互督促學習。組長要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力爭完成好自己任務的前提下,檢查組內成員的完成情況,幫助其他組員的學習。在分組的過程中應根據班級成員個性、性別的差異不同,依據男女比例,以及學生水平進行分組。小組分組時成員數要適當,一般不超過6個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差異性存在有利于小組的發展。在小組解決問題時,差異性的存在可以更多的集思廣益,可以激發學生的你追我趕勁頭,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小組成員的整體提高。
二、要合理安排合作內容
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好的學習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內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教學要求適當采用,不能濫用。合作學習是學習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學內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學內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適合教師講解、演示。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現狀進行選擇。同時,合作性的內容要難易適度:如果問題太難,學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誤時間,而且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合作失去興趣;如果問題過于簡單,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答案,合作就只是流于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最好要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的合作性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
三、要規范好合作的操作流程
在老師安排好每次合作任務時,需要組長以及成員之間先獨立完成,然后每個人輪流交換自己的意見;如果小組成員中有不懂的,就由不懂的成員大膽提出問題,由其他成員主動幫助講解,爭取達成一致。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時間要充足,只有這樣合作才能有效果;當然,合作討論的時間也應該有適當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還應給各小組留置課后合作學習的問題,當天合作學習完成的題目,要求小組成員第二天為全班同學講解。為同學們講題的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大膽表達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更讓同學們在講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習的印象,取長補短,達到激勵的效果。
四、教師要扮演好小組合作中的角色
讓學生自由合作,教師只是旁觀者,只要聽結果匯報就可以了的認識是錯誤的。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經過一個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的過程,循序漸進。學生合作討論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其中。既關注局部,又顧及全班;既把握問題的討論進度,又把握討論的中心;既要放手讓學生大膽地討論,又要及時進行有效的引導。合作學習不只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五、要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
評價激勵對小組合作學習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只有在有差異有好壞的狀態下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努力的力量。要建立一個小組的成員檔案,并且不斷的記錄,從學生剛開始的狀態到之后的狀態,從學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一個評價。要有小組成員的相互評價,通過不斷的評價與總結,小組成員之間的感情將不斷加深,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在不斷的總結反思中不斷的進步。要加強教師的激勵評價,激勵所有成員主動承擔責任,營造小組內的互動、互助、互勉、互進局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在課改的實踐中,我們都會在教學過程中面臨很多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積極思考的,大膽嘗試的課題。只要我們不斷進取,時刻做一個有心人,我們的教育事業就能不斷進步,我們就定將不負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
注:本文系“自治區以校為本小課題研究《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編號:2016-xkt-048”課題論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