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梅
【摘要】在新課改實施以來,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的高效性是所有教師追求的教學實施目標。尤其是在提倡“減負增效”的當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的教學的實效,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教學設計來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圍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實施策略展開論述,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生成 小學生 教學實踐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7-0048-02
小學語文是基礎學科中的關鍵學科,它的課堂教學實施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能否在其它學科中實現更好的發揮。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是需要以語言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將繁雜的學術問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呈現出來。那么,如何實施教學來促進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呢?我們認為因此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了解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應該重視和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發展特點、心理特點、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語文薄弱的部分有哪些等等。然后一切再圍繞學生的實際出發,圍繞大綱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實現有針對性教學實施活動。
教學不僅要備課,還要備人,只有這樣才能更加促進教學的有效生成,將教學落到教育的實處,使得教學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步步為營。以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孩子考科學家》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可以先行了解這樣兩個事實,一是此文的故事趣味性強,又貼近兒童心理和生活實際,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學習,并分角色朗讀達爾文和兄弟倆的對話。二是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一定要從課題入手,結合教材課后思考題等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如“達爾文是怎樣考科學家的”,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帶著問題去精讀,理清文章脈絡,從而弄清楚兄弟倆是怎樣考達爾文的。
二、創新教學模式,打造多樣化教學課堂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師應該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到教學中。可以利用一些網絡資源,如視頻、圖片、音頻等,進行教學導入,創設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情境,激活他們的興趣和能動性。在五官聯動的學習體驗下,更好的去進行語文創造性的學習。比如有的同學可能擅長視覺記憶,有的擅長聽覺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則比較容易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二)利用翻轉課堂,促進課堂的高效
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注重個性化發展,因此,也更容易以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能動性,將課堂由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拓展,更好的實現素質教學的目標。在翻轉課堂上,學生被允許表達自己目前在學習方面的需求和困難有哪些?更容易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的有效生成。
(三)教學生活化,提升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課堂,利用生活化的情境組織教學活動。同時,也要把語文學習到的知識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真正的實現學用結合。
例如,在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游園不值》的教學中,在講解“小扣柴扉久不開”時,教師特意假設了一個生活中學生到老師辦公室請假的情境,讓學生去理解“小扣”的真實含義其實是當沒有人開門時,不能用力去敲門,而是用小扣的方式。本課教師就非常智慧的利用生活化的情境進入教學,又將禮貌的行為灌輸給學生,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教學評價應以賞識和鼓勵為主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贊美。” 可見,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肯定,由其是得到老師的常識和鼓勵,這樣的教學評價才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失時機的利用好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多鼓勵引導,少批評抱怨。另外,表揚學生不要太過于寬泛,應該真實而具體,同時也要注意時效性。以學生學習很刻苦卻成績平平這件事為例,教師的評語應該看到學生的努力這個過程,強化學生好的品質,而不是只看重結果,讓學生連同原來的努力的好品質也一同丟掉。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其也是具有非常多的學問的,教師想要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是需要把影響他們發展的不利因素考慮到位,從而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學。同時,也要多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多實踐,在自我的總結與創新中應用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課堂教學實務,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生成。
我們認為,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創新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他們的作用,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創建開放而活力的教學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活化,智慧得以啟迪,創造出最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遺勛.對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探討[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2]馮青來.學生的心智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標尺——兼評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向”與“陷阱”之辯[J].教育發展研究,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