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平+邵艷芳+李亞函
摘要: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標準是高等工程教育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本文從我國對高層次應用復合型工程人才需求的現實出發,構建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構成要素包括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潛能、情境性綜合能力、職業素養5個維度27項職業能力指標。此研究為高校在制定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目標和評估方面具有較好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Abstract: Full-time master's degree i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demand for high-level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factors of engineering master's degree including five aspec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vocational skills, occupation potential, situat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which are divided into 27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This study has a goo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ll-time master training goal and evaluation.
關鍵詞: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工程師
Key words: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professional competence;engineer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2-0164-03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專業化程度和科學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呈現多樣化,突顯出對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認為“現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綜合應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懂經濟、會管理、兼備人文科學精神的高素質工程人才”[1]。全日制工程碩士是針對于工程領域培養的工程師或從事工程技術職業崗位的碩士類型,深刻影響著我國工程領域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供應。但目前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社會經驗少,職業能力缺失,社會對工程人才職業能力需求與高校培養的工程人才培養質量不匹配。長期以來,國家缺乏對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的統一標準,傳統觀念對職業能力的認識局限于高職高專院校,研究生層次的職業能力尚未具體清晰的表述。因此,為準確把握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規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工程碩士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應審視與定位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的構成,形成工程人才培養標準和規范,本文對此展開研究。
1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
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職業教育,培養面向工程實踐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的人才。1996年我國制定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中指出“專業學位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2010年我國出臺的《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專業學位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職業指向性,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由此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的職業性屬性可見一斑,職業能力培養是工程碩士教育的顯著特征。
關于職業能力,心理學、結構學和認知學等不同學派代表分別從職業能力性質、結構、形成過程等進行了詮釋。心理學派將職業能力定義為“直接影響其職業活動效率和職業活動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結構學派代表維特羅克(M.C.Wittrock)強調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認為職業能力是由完成職業活動所需的多種能力復合而成,主要包括創業精神、職業道德、身心素質以及知識技能等構成要素;認知學派代表布魯納(J.S.Bruner)從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來定義,認為職業能力是由一般能力通過類化遷移而發展和整合形成的特殊能力,職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在具備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上,通過參與特定的職業情境或職業活動,由相關的一般能力發展而形成的特殊能力[2]。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論指出職業能力是勝任職業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態度等綜合能力。不同學派對職業能力從不同側面進行了闡述,使得職業能力的概念不斷豐富和發展,為職業教育中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評價提供了參照基準。
本研究立足于高等工程教育視域,職業能力定位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制定與實施。基于此將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概括為“工程受教育者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在特定職業活動或情境中訓練,進行類化遷移而形成的勝任職業任務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等多種能力的綜合”。
2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構成
2.1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要素來源
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制定的EC2000,明確規定了碩士層次的工程畢業生應具備的11項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對工程科學知識的應用、運用現代工程技術技能和工具的能力、工程問題識別分析并有效解決的能力等,尤其對學生將工程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領域提出了更高要求。英國工程理事會對工程技術人員職業能力標準中,要求工程技術人才通過自身教育經歷、培訓等,保持其在職業領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等職業競爭力。endprint
工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認為,作為一名現代工程師應該能綜合運用科學的方法及觀點和技術手段來分析與解決各種工程問題,承擔工程科學與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任務,應具有知識、能力、品德三個方面的基本素質 [1]。教育部、中國工程院制定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中對工程碩士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包括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競爭與合作及職業道德等13個方面的能力。
上述相關文獻,從不同程度清晰的羅列了職業能力要素,包含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工程問題解決能力、工程開發設計能力、溝通與合作及職業道德等要素,對工程碩士職業能力要素的提出具有參考意義,但缺乏職業能力的層次性與整體性,對高校進行工程碩士培養缺乏針對性指導,本文將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對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結構的認識。
2.2 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構成要素
綜合上文國內外對工程人才職業能力的相關研究成果,構建出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要素集群。在此基礎上,對京津冀10余家土木工程、汽車工程等領域企業進行調研訪談,并采用專家打分法得出對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構成要素評價意見,最終將工程碩士人才職業能力構成要素細化為27個指標,按其屬性分為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潛能、職業素養和情境性綜合能力5個維度。
職業知識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基礎能力,是適應現代技術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職業能力即職業知識,受教育者了解、掌握與職業相關的知識,能順利應用知識,專業領域的專家與新手顯著的區別在于其知識結構的組織。
職業技能即解決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工程操作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有目的有意識地去完成操作任務或解決操作問題,了解工作設備并進行熟練操作。作為一個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掌握寬厚的工程理論,還應具備高水平工程操作技能。
職業潛能即全日制工程碩士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勝任崗位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職業提升與發展的能力,包括進行工程問題解決、工程開發與設計的靈活性與創造力,持續學習與提高個人工作效率或質量的元認知能力等。
情境性綜合能力即與工程工作環境有關的一系列能力,如在多樣化團隊中進行工作的技能和態度、科學合理地協調與管理工程工、進行個人或專業層面的溝通互動能力等。由于工程職業的特殊性,要考慮到工程對社會的影響,因此全日制工程碩士需要更深厚的道德情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工程倫理道德。
3 結論與展望
本文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對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內涵進行闡述,結合國內外工程人才培養標準構建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標準體系,包含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潛能、情境性綜合能力,系統全面地構建了全日制工程碩士職業能力標準,對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實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汪航.工程教育心理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43,130-138.
[2]鄧澤民,陳慶合.職業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規律的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2(2):5-9.
[3]王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