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香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是提高其教學能力的一種活動,是分析教學技能的一種技術。它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是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課后作業;測試情況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是提高其教學能力的一種活動,是分析教學技能的一種技術。它是促使教師的教學參與更為主動、專業發展更為積極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是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通過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重建,以實現持續的改進反思是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反思我們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并在此基礎上自我更新與重建,實現教師之“人”與教學之“事”雙重發展。
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總結,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科學性,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失,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我們可以反思教學中的成功之舉,詳細記錄自己最滿意的教學環節,應用教育學心理學中某些基本原理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供以后教學參考使用,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推陳出新。也可以記錄教學中的疏漏失誤之處,進行系統回顧疏理,對其作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吸取教訓,避免以后重蹈覆轍。
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的科學性為動力。新課程標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如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一、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反思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九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個班上課時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并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下課后,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歷史,所學的內容又離他們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系起來了?用什么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于,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布: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并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二、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盡相同的青少年,是一群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各異的學生,即使我們把握了新課標的精神,熟悉了教材,精心準備了教案,我們的構思和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依然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多媒體的操作、板書的設計、知識的講解、教法的利用等方面,都會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甚至會留下某種遺憾,這就是我們教學工作中的缺漏。對此,歷史教師要認真思考、仔細分析和及時補救,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以后不犯相同或類似的錯誤。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讓學生憑借自已學習和生活的經驗去感受,通過自已的摸索去發現,教師將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的探究的時空,讓他們有更體驗、感悟,實踐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組織學生討論理解教學內容,及時提出相關問題或質疑,師生共同探究。
三、對學生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反思
課堂上哪些內容學生掌握了?哪些還沒有掌握?每節課課后或結束前,教師都要布置適當的、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以檢查學生對當堂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教師要認真思考、檢查每堂課教學的具體情況,并寫出教后記,以便下一節課或以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
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測試情況進行反思
學習一段時間后,應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測試,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分析此階段學生對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哪些掌握得差,對于同一類知識,哪些學生學會了,哪些學生還不明白。對于從學生方面反饋回來的信息,我們都要進行全面分析,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實際效果,即哪些工作做好了,哪些工作有待改進。例如,在歷史課教學中,圖片分析題是學生比較頭疼的題目。針對學生在實際中暴露出來的弱點,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步,仔細分析,讀懂圖片,這一步要注意觀察圖片中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以及圖片的提示和注解,通過全面觀察準確領會圖片的主題思想,即圖片反映的“是什么”。第二步,重視標題分析,理解圖片的寓意。標題是圖片的靈魂,它能反映圖片的主要思想。因此,分析標題有利于揭示圖片的引申義,即反映的“為什么”。第三步,聯系教材知識,尋找解題依據,即答出“怎樣做”。之后,我又讓學生做了針對性練習,學生對此類題就不再感到害怕了。
總之,關于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地方,作為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究竟有哪些具體表現?如何通過教學反思,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反思達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狀態?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發展教學反思是優化教學,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也是歷史教師成長為研究型、復合型教師的有效途徑。課堂就是我們實驗室,教學實踐就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如此不斷反思總結,實現經驗重建,才會使我們的教學技能有所提高,才會使我們的思想不斷得到提升,才可能使自己由經驗型的教書匠成長為理論型的專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