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貧困原因的多樣性,引導型職能在應對貧困原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方面具有行動主動性、戰略規劃性和靈活適應性等屬性。精準扶貧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與新要求的積極應對和正確引導,體現了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引導作用。精準扶貧是在實踐領域對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的積極實踐,會在政府引導下繼續前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政府職能模式 引導型 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066-02
貧困問題是困擾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解決貧困問題,通過三十多年的努力,貧困狀況逐漸改善。但是,目前我國的貧困形式依舊嚴峻。因此,我國扶貧領域提出了新的扶貧政策——精準扶貧,對我國傳統的開發式扶貧模式進行反思,從而構建新一輪扶貧格局。
“精準扶貧”是十八大以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是黨和國家積極應對新的貧困形勢的重要舉措,是為解決貧困問題做出的戰略規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政府職能模式,注重政府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引導作用,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及實施,體現出了政府的引導作用,是在實踐領域對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引導社會發展的積極實踐,因此本文將從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的視角分析精準扶貧。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一經提出便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汪三貴、郭子豪認為,精準扶貧最基本的定義是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標。[1]精準扶貧與以往的粗放式扶貧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是指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分析不同地區的不同貧困農戶的致貧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幫扶措施,以實現脫貧的治貧方式。
2.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
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是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追趕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經濟騰飛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政府職能模式,這一職能模式既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獨立與自主,又能較好地發揮政府作為社會總體利益代表者的作用,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協調和控制。[2]張康之教授在 1999 年最先使用了這一概念,認為 “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 它與西方的保護型政府職能模式和干預型政府職能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3]經過較為系統的研究,鄭家昊在其博士論文《論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的興起》中給出這樣一個定義: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是一種面向后工業社會的、自覺的、旨在通過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而引導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一種全新的政府職能模式。[4]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政府職能模式,強調政府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中的引導作用,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平等合作,相互信任。
二、政府在精準扶貧中的引導作用
現階段,我國貧困原因呈現出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不同貧困區域、同一區域的不同貧困農戶的致貧原因均不相同,這就給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導型職能在應對社會復雜性方面具有行動主動性、戰略規劃性、智慧監管性和靈活適應性等屬性。[5]精準扶貧正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與新要求的積極應對和正確引導,體現了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引導作用,具體表現為:
1.互聯網+精準扶貧,創新扶貧方式
互聯網具有快捷、遠程、分享等特點,能夠使資源在貧困地區中的配置更加合理。國家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精準扶貧”作為新的扶貧方式,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扶貧信息綜合平臺,推動各類扶貧資源向貧困群眾集中,從而實現脫貧目標。
在具體的脫貧過程中,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的智慧性是通過“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形式展現的。因為“互聯網+精準扶貧”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激發群眾積極性,有效營造“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有利環境。同時,由政府牽頭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基礎網絡,為“互聯網+精準扶貧”提供良好的運作條件。此外,政府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如組建電商創業孵化中心、啟動電商安家工程等,以吸引電商助力精準扶貧。
2.制定戰略規劃,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自精準扶貧思想提出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制定了多項戰略規劃,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指導性意見。以精準扶貧為指導的扶貧領域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體現了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的引導型功能,指導各地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由于政府制定的規劃較多,在此僅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規劃進行展示。(見表1)
3.培育社會組織,打造多元扶貧格局
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靈活性、專業性、高效性等特點,能夠在扶貧中發揮獨特的作用。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貧困原因的多樣性,“后工業化已經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在社會治理的意義上,已經呈現給我們多元治理主體并存的局面。從這一現實出發,我們需要建構的是一種合作治理模式。”[6]面對新的扶貧形式,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培育多元社會扶貧主體、積極引導社會組織扶貧,從而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組織參與的扶貧機制。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全面推進社會扶貧機制體制創新,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共同參與到扶貧中來,在合作導向的精準扶貧中承擔起引導者的責任。
表1精準扶貧戰略規劃一覽表
三、精準扶貧在政府引導下繼續前行
精準扶貧自實施以來,在中央政府的引導下,各地積極主動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各項扶貧開發政策,脫貧步伐大大加快。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精準扶貧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從扶貧到脫貧只有一步之遙,如何走好這一步十分關鍵,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市場三方共同發揮作用。endprint
1.政府——繼續發揮引導作用,把握脫貧攻堅大局
“精準扶貧”是十八大以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是“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的技術呼喚,是社會大扶貧格局下的認知,是全面小康目標導向下的路徑選擇。中央政府作為精準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者,應當把握脫貧攻堅大局,繼續發揮引導作用,引領各地方政府創新扶貧方式,加快脫貧步伐。
中央政府制定的扶貧政策應當是總體性的,具體的實施過程則需要各貧困地區政府根據實際調查不斷調整,否則就會使扶貧政策脫離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從而造成資源浪費,致使扶貧成效不佳。因此,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政府應當繼續發揮引導作用,走好最后一公里,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保駕護航。
2.社會組織——抓住機遇,促進自身發展
社會組織具有非營利性的特點,這種非營利性使其在精準扶貧中能夠合理配置扶貧資源,保證扶貧效益。同時,社會組織是社會成員基于自身興趣組合而成,具有志愿性的特征,相對于其他扶貧主體更具有積極性,能夠在精準扶貧中發揮獨特優勢。但社會組織在參與扶貧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資金不足、社會認可度低、人才缺失等。這些因素不僅影響社會組織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制約著其在扶貧開發中的能力。因此,社會組織應在政府引導下抓住機遇,克服自身缺陷,與政府一道參與精準扶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身力量。
在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扶貧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非常重要。付嬈認為,在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中,強調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引導機制、培育機制,二者之間合作機制、協商機制、競爭機制的建立。[7]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政府與社會組織并不是相互對立、隔絕的,而是在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與合作,共同完成脫貧目標。只有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社會組織才能在政府的引導下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入到精準扶貧中來。
3.市場主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或組織,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從事經濟活動中不僅享有一定的權利,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于扶貧工作中。
企業不同于社會組織,具有天然的盈利性,追求經濟利益是其參與一切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如何使企業在扶貧開發中貢獻力量,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引導,通過宣傳、政策支持等方式吸引企業熱情參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這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扶貧經驗。這主要得益于引導型政府職能的智慧性——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當前,我國發展階段已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相信在黨和國家的積極引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會完成脫貧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2]張康之,鄭家昊.論政府職能模式[J].閱江學刊,2010(3).
[3]張康之.政府職能模式的歷史類型[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1999(4).
[4]鄭家昊.論引導型政府職能模式的興起[D].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10).
[5]鄭家昊.政府引導社會管理:復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
[6]張康之.合作治理是社會治理變革的歸宿[J].社會科學研究,2012(3).
[7]付嬈.淺析精準扶貧中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J].農村經濟,2016(11).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