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奕竹
摘要:隨著經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手機、電腦為主的新媒體快速崛起,并對傳統商業推廣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顛覆。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的商業營銷,成為企業營銷者和管理者積極探索和創新的話題。本文從新媒體營銷的特點出發,對如何利用新媒體擴大商業影響作出了實例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 商業模式 互動 降低成本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0-0083-01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繼報紙、期刊、廣告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的新媒體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并對各個行業的商業營銷方式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以手機、網絡等媒介形式作為商品營銷推廣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把握好商業營銷,正成為當代企業管理者和商業營銷者關注的焦點。
一、新媒體時代商業推廣的特點
(一)互動性強
新媒體的媒介特性在改變傳播形式的同時,也對商業營銷方式產生了新的影響,即商家和消費者具有更加直觀的互動性。消費者不僅是商品信息的接受者,還是商品信息的傳播者和制造者,而傳播信息源的多樣化使得信息量擴大、內容多樣化,表現方式更加豐富化,這樣的營銷模式既增加了消費者對商品的了解,同時也起到了對新商品的推廣和宣傳作用。
(二)影響范圍廣
新媒體方便快捷的特質不僅加快了商品在營銷過程的傳播速度,也會在無形之中提高商品的關注度和認同率:對商品有興趣的消費群體在深入了解商品信息之后,會主動將其介紹和推廣給更多有相同消費趨向的受眾,使其呈現網格化立體式銷售的形式,從而加大商品的影響力。
(三)成本費用低
傳統營銷方式制作周期長、工序繁雜、后期宣傳成本相對高昂;而新媒體的“消費者既是消費者又是傳播者”的傳播特點,則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產品營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費用,并逐漸成為商家產品營銷的主要方式。
(四)目的受眾強
新媒體營銷的最大特點就是以特定人群為中心進行虛擬性商品銷售,如微信微博轉發、手機信息傳送等。在對商品進行營銷過程中,不僅傳播時間、受眾群體等目標可以預測和控制,和商品信息有關的關鍵詞、關注度等相關詞語都可以精確掌握,這些都有利于商家對未來商品生產進行評價和生產。
二、新媒體時代擴大商業影響的策略
(一)加強互動,深化品牌意識
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新媒體營銷改變了消費者接收商品信息的形式和速度,同時,也將受眾群體與商品營銷方式進行了有效融合,使其超越了時空限制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寶潔公司為例,自2010年開通微博以來,每天都會在微博上發布有關產品推廣的信息,并及時有效地回收粉絲的反饋,在進行相關整理后再發布新的相關信息。這種傳播模式不僅滿足了消費者了解商品信息、滿足自身需求的訴求,也對商家產品進行了有效宣傳和多重推廣,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潛在消費群。
(二)創新思路,擴大營銷渠道
傳統營銷方式因地域、成本、人工等因素影響,營銷方式、手段、渠道都比較單一,受眾更多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新媒體傳播快、覆蓋面廣和成本費用低等特點,則給商業營銷者提供了更多的營銷方式和渠道,推廣產品既可以采用戶外廣告、期刊和電視廣告,也可以選擇微信微博推廣、網頁推送等;商品營銷既可以選擇在商場實地銷售,也可以在微信、微博上推廣銷售,還能在微博上發布最新時態等。新媒體營銷時代的多種營銷方式和營銷渠道的特點,不僅大大降低了商家的成本,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實現商品營銷的需求力度和調動消費者的主動性的目的。
(三)制造話題,加強關注度
制造話題、擴大輿論影響,引起受眾的關注度是新媒體時代最常見、最有效的宣傳方式之一。新媒體時代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使得商家可以隨時發布信息并制造話題引起討論,受眾對話題的參與熱度如果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則商品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就由商家推廣轉為多方推廣,由此真正實現商品信息的即時互動。以電影《致青春》的推廣為例,在開拍之前,劇組開設官方微博,直至電影開播之前,平均每天發微博53條介紹影片的制作、上線等內容,這樣不僅提升了電影的熱度,拉近了商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還發展了十幾萬的潛在性觀眾:影片上映后,微博網友主動參與電影相關話題的傳播活動中,從消費者轉換為票房推動者。同時,在電影宣傳時期,導演趙薇還邀請24位名人進駐微博參與影片話題討論,明星效應+粉絲助力,很快就在網上和微信中掀起了討論熱潮,受眾的高度關注度反作用于電影,拉高了票房,使這部小成本的電影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不斷快速發展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消費方式產生越來越大影響的背景下,企業管理者和營銷者只有充分認識并把握新媒體時代廣告市場的變化,并找到相對的商業營銷和推廣策略,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進而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對產品進行精準有效的推廣,發揮最大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梁青.受眾本位理念下的城市交通移動電視媒體經營研究[D].廈門大學,2007.
[2]丁志雯.新媒體時代有線電視媒體的發展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
[3]呂玥.新媒體傳播的盈利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9.
[4]劉嘉.新媒體介入前后危機傳播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9.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