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上達
摘要: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法律意識,并逐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的合格公民。本文從教學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對案例教學的優勢,以及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案例教學;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
引言: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用列舉案例的方法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案例,而結合案例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讓學生在生動的畫面和真實的描述中,產生學習、探索的樂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初中生從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法律、道德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案例教學主要通過三個層次實現,即課堂案例、學校案例和社會案例,而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教學引導,可以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品質。
一、案例選擇的技巧
案例教學法的載體是案例,而案例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優劣,在現代教學條件下,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獲取教學案例:一、從教材中獲取案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為保證理論內容的生動性,插入了許多案例,而這些案例則為教師的案例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教師在實際教學設計中,可以先從這些案例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積極的引導;二、從身邊精選案例,現實生活是案例的直接來源,初中生的生活經歷非常有限,如果一味地從成人世界中為學生挑選案例,會直接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初中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將與初中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融合到教學中來,以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三、從網絡上獲取案例,互聯網的發展使海量信息的獲取成為可能,教師在實際案例教學中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和自身的經驗,從更廣闊的網絡空間中篩選符合教學要求的各種案例,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為保證案例的有效性,教師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真實性,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勞倫斯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案例能夠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中去,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設計中,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實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夠真正融入情感,并由此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二、時效性,案例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教師要想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就應該注重教學案例的新鮮度,讓學生從具有時代感的案例中體會道德與法律建設的內涵;三、靈活性,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運用正反兩方面的案例對學生進行辯證性的引導,讓學生在正面案例中獲得學習榜樣,在反面案例中進行自我反思,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高度。
二、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1.案例導入,引發學生的討論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鋪墊,良好的知識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緩解學生在上課中的緊張焦慮心理,并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調動相關內容,輔助新課理解。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更多的是通過語言引導,讓學生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但是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案例作為引導,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案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思想和知識的過渡,例如在《珍愛生命》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了這樣的案例:某初二男生周日在家中玩耍時,偷騎父親的電動車上路,不慎和一輛小汽車相撞,不幸身亡,不滿15歲的生命就此終結。通過這個案例的引導,教師讓學生在惋惜、痛惜中引以為戒,并對珍視生命產生新的認識。
2.案例補充,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學案例的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就事論事,利用相互獨立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而在新的教學指導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不斷引入案例,讓學生不斷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理解權利義務》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堂導入中引入“剛畢業的某大學生在求職中與企業簽訂試用合同,以協調工資待遇”的案例,以引發學生對合同中權利和義務的思考;其次,在課堂討論中,又進一步深化,給出案例:小明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讀到初二就輟學了,家長送他到工廠做工,以便增加家庭收入。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對這一案例的看法,以深化對權力的思考;最后,在總結中教師給出案例:春節期間,有些群眾在家里進行娛樂活動,吵吵鬧鬧,嚴重影響了鄰居的休息,還理直氣壯地說:“娛樂活動是公民的權利,誰也管不著。”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3.案例分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學的主要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集思廣益,共同探討案例中蘊含的道理,例如在《“我”和“我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從而在組織教學中體現出集體的概念,而在案例分析中,教師應該結合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讓學生對集體主義、個人主義、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這三方面內容進行思考與交流,進而在教學討論中提高學習效率,并切實體會“我們”的力量。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案例教學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所具有的實踐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鍛煉,進而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陶德慶,徐云龍. 視頻案例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97-100.
[2]趙金榮.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 才智,2015,24:140.
[3]張麗. 淺議多媒體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三章教學為例[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06:118-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