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娟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為例,通過分析傳媒學院2014年至2016年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地區分布及就業單位性質,總結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式,并根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近三年的就業現狀,從落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能指導和轉變就業觀念等方面提出了就業對策和建議,以期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就業層次,保證就業質量。
關鍵詞: 二級學院 就業分析 對策建議
為了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此后高校數量和招生規模均呈大幅上升趨勢。在教育投入難以滿足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需求的背景下,非財政教育資源的引入是解決政府財政資源相對緊張的必然途徑,普通高校紛紛設立二級學院,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然而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直接關系生存和發展。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增長,高校二級學院畢業生就業問題必須注重。
本文根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近三年的就業數據,分析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針對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了對策與建議,為提高高校二級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層次、保證就業質量提供策略參考。
1.就業數據統計和分析
1.1就業率。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2014年至2016年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6.97%、97.81%和92.31%,近三年該學院就業率都在90%以上,說明該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相比之下2016年的就業率最低為92.31%,畢業生的就業率有所下降,一方面由于每年畢業生的人數有所增加,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高校二級學院畢業生與國家公辦學校的畢業生相比可能會受到用人單位的區別對待,同時還可能與畢業生自身和家庭有關,個別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導致就業困難,所有這些都會導致畢業生就業率降低,這就要求高校二級學院從各個層面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可能提高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質量和效率。
1.2就業地區分布。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2014年至2016年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地區分布基本以江蘇省內就業為主,分別占比為89.62%、84.4%和72.44%;少量畢業生到江蘇省外就業,占比分別為10.38%、15.6%和27.56%。2014年~2016年畢業生外省就業的比例逐漸增大,這主要與該學院在外省招生的規模逐漸增大有關,部分外省生源畢業后選擇留在江蘇省內工作,部分還是選擇回生源地就業,致使省內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逐年降低。江蘇省內就業的畢業生多集中在蘇南(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2014年至2016年畢業生選擇在蘇南就業的占比分別為55.78%、57.07%和67.48%,選擇在蘇中就業的占比分別為24.74%、25%和20.25%,這主要是因為蘇南和蘇中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企業相對集中,且企業提供給畢業生的待遇相對較高,而且畢業生就業及擇業的機會較多,就業及就業地工作及生活環境相對較好,致使多數畢業生選擇在此地就業。也有少量畢業生會選擇去蘇北(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工作,2014年至2016年畢業生就業的占比分別為19.47%、17.93%和11.65%,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一方面畢業生會受到往屆生的影響,另一方面蘇北企業相對較少,畢業生待遇及就業的軟環境相對較差,所有這些都會導致畢業生就業選擇占比逐年降低。
1.3就業單位性質分布。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2014年至2016年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單位性質基本以企業為主,占比分別為88.39%、92.82%和83.33%,能夠在機關(占比分別為0.89%、0和0.83%)、事業單位(占比分別為2.23%、0.9%和2.08%)和基層單位(占比分別為0.45%、0.9%和1.25%)工作的學生寥寥無幾,也有部分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占比分別為1.79%、2.69%和2.92%)或者國內考取研究生(占比分別為4.91%、2.69%和3.75%)。在企業就業的學生多數集中在小企業,在國企(占比分別為2.02%、1.93%和2.5%)、三資企業(占比分別為0、0和2%)和艱苦企業(占比分別為0、0和0.5%)工作的寥寥無幾。從近三年畢業生的就業數據可知,畢業生的就業層次不高,多數集中在小企業,而且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因此選擇出國留學或者國內繼續深造的畢業生有所增加,同時選擇去基層工作的畢業生逐年增加,選擇去三資企業和艱苦企業的畢業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這說明畢業生就業時的選擇越來越理性了,愿意到基層或者艱苦企業鍛煉自己,同時說明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有提升空間。
2.就業對策與建議
從近三年的就業情況可知,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有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且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有待改進。根據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近三年的就業現狀,提出以下就業對策和建議:
2.1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學生培養計劃。
全程化。新生入學伊始,就業指導老師就應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1],并在各個學年得到貫徹落實,同時根據學生職業定位不同類型分門別類,根據學生條件和類型分類精細指導,并積極指導學生借助校內實踐平臺發展優勢能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優秀學生典型的示范作用加強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定位,進行全程式的職業規劃與發展教育。
全員化。高校二級學院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態度,建立健全大學生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和個體化就業咨詢體系,成立一個具備相關資質的專業咨詢團隊,隨著二級學院入學生源的增加,生涯規劃和指導服務工作任務繁重,團隊化協作和數量的增加能夠使指導服務惠及每一位學生,以學期為單位,做好跟蹤服務。其次,二級學院校方應做好宏觀就業形勢信息數據分析,針對每個學生的職業目標應對社會需求總體情況做理性比對,從而使學生直接接收到相關就業信息,提高信息傳遞效率。
2.2加強畢業生求職技能培訓,將學校實踐平臺與校友資源相融合,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實現自我探索。
社會實踐。立足二級學院的長足發展,樹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走上社會,建立與對口新聞媒體單位的長期互動。對學生而言,與自己的職業目標市場無縫銜接,既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糾正自己適應社會需求,又縮短就業前的見習期。校方通過校企互動以積極推進學校教育與企業有機結合,加強就業指導對人才培養的反饋與預測功能。
求職技能類培訓活動的開展。通過舉辦一系列求職技能培訓,如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就業專題、團體輔導和個體交流及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規劃大賽、模擬求職大賽、簡歷制作大賽等活動,給予學生有目的和針對性的指導與服務,為有方向的學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幫助,并針對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具體指導,提出明確的應對策略和建議,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2.3轉變學生就業觀念,落實就業服務工作新模式,推動校企合作及多方就業資源合力發展。
現在“95”后大學生大多自信樂觀,崇尚自我、抗壓能力較弱,遇事存在畏難情緒,就業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更傾向于能夠實現現實自我和個性張揚的平臺,有時過于自信與樂觀,導致部分畢業生難以準確把握就業形勢,選擇職業時存在盲目跟風現象,片面認為只有在經濟發達地區、好的單位才能體現自身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因此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顯得尤為重要[2][3]。轉變學生就業觀念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學生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就業,不要認為大學生畢業后就必須留在經濟發達地區,必須找個好單位,必須從事多么光鮮亮麗的工作,其實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單位由于人才缺乏,大學生更容易做出成績而嶄露頭角;其次,學生要利用各種機會參與校內的實習實訓課程和校外實習的體驗式學習,尤其通過校內外實習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了解就業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和職業角色轉變中磨合自我,完成蛻變;再次,學校要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通過各方努力,多管齊下,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校企合作對高校就業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定向的傳媒產業資源是學生就業、實習實踐的重要保障,因此學校就業工作重視與就業市場的定向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校友資源是就業工作的一大寶貴財富,每一個優秀校友提供的就業信息,以及他們日益豐富的人脈圈子、社會關系網都會切實成為推動大學生就業的有利抓手[4]。就業服務工作面向千萬個家庭的點對點咨詢服務工作更加注重與學生家長的關注了解,利用他們現有的就業資源開展自助式就業服務及求職指導幫扶。完善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就業資源網絡已經作為全面服務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新模式,在我校試點并推廣應用。盡管其中關系網紛繁復雜,溝通起來千頭萬緒,可喜的是不難發現很多就業層次較高的畢業生正是利用好這一資源平臺的成功真實案例。
3.結語
高校二級學院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就業工作,著眼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多領域,上至領導決策層,下至每一位輔導員,甚至每位專業班導師,都要把學生實踐成才作為十分重要的培養目的。調研就業市場的需求是二級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當前專業學科背景下教學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以及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所需具備的優勢能力,都直接影響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另外,我們通過挖掘優秀校友的典型,因勢利導地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充分利用學生活動平臺和各種校內外資源豐富實習實踐體驗。具體到落實工作,比如推進校企合作,跟每個校企合作單位建立定向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潘恩安.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外語專業畢業生回訪調查研究[J].商業文化月刊,2008(9):222-223.
[2]汪浩,高琳琳,葛忠強,等.“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4(10):358.
[3]焦健.淺談獨立學院畢業生就業問題[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2):5-7.
[4]潘恩安.做好校友工作,推進獨立學院就業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