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學生嘗試運用所學外語知識和技能進行交際的訓練場所。然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運用英語的機會很有限,影響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影響他們用所學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以Learning-by-doing理念為指導,結合相關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開展合作式、參與式等活動,實現(xiàn)課堂上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增加了學生運用英語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英語應用等綜合能力。
【關鍵詞】Learning-by-doing理念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Abstract】Classroom is a training court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English. However,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are not active and cant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traditional class. Guided by Learning-by-doing theory and other learning theories, classroom activities tend to be participative and collaborative are carried out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English in a well-rounded way, especially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stead of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the class is changed to be Learner-centered.
【Key words】Learning-by-doing theory;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practice
《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普通本科學校要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式、參與式等基于任務的教育方式,倡導任務驅動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推行合作探究式學習,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
《大學英語》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必修課,筆者嘗試以learning-by-doing教育理念指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遵循相關教育理論,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式和參與式等以任務為驅動的活動,以求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等綜合能力。
一、Learning-by-doing教育理念
Learning-by-doing 即“從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批判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理念。杜威認為,由于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引導學生“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學生沒有“做”,即參與其中的機會,那必然會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得。Learning-by-doing,“從做中學”,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實踐嘗試和體驗,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歸納、總結與運用,以達到“學”的目的。在做事里面求學問,比專靠聽來的學問好得多,從自身的活動中去學。他強調學習者的直接經(jīng)驗,重視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杜威還主張在教學中學生必須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教師則是學生活動的設計者、協(xié)助者。杜威提倡將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閹熒餐顒印⒐餐?jīng)驗的教學方式。其思想的精髓是對學生與教師進行角色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使教師由原來的主體地位轉變?yōu)閷W生的顧問,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xiàn)狀
大學英語教學是學校英語教育的最后一環(huán),學生走向社會,是否能用自己的英語能力滿足社會對外語的需求,這一環(huán)節(ji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課堂是學生嘗試運用所學外語知識和技能進行交際的訓練場所,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場所。從外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來看,Nunan(2001)認為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過程之一。因此,利用好課堂訓練學生使用所學外語知識和引導他們進行課外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大班教學仍然是高校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雖然從理論上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性,也理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老師忽略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還不能真正從教師的主體地位中跳出來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很大一部分學生仍然習慣于依賴教師講解知識點,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為不敢說,不想說,機械地聽和記筆記,沒有或極少使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交流。很明顯,學生只是復制知識,而不是在學習。在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知識、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Learning-by-doing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Learning-by-doing理念指導的教學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增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進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learning-by-doing理念主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拓展學習。
1.教學思路。
(1)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提供語言建架引導學生進入主題。Vygotsky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有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其困難發(fā)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最佳的學習效果產(chǎn)生于最近發(fā)展區(qū)。AuSubel說,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要對學生的知識“有底”,如此,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走進最近發(fā)展區(qū)。endprint
課堂上,教師在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什么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語言建架(scaffolding),引導學生梳理出與所學相關的系統(tǒng)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
(2)圍繞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明確“做” (doing)的任務,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積極探究。根據(jù)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為學生設計合適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和任務。根據(jù)不同的任務,開展合作型、參與型活動。兩人小組(pair work)和三至四人小組(group work)為主要形式。課堂上的問題即 “doing” 的任務可延伸到課外進行探究和收集相關的資料解決,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活動空間。這種空間就是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和互動合作的過程。
(3)創(chuàng)設輕松課堂環(huán)境給學生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有了適合的輸入環(huán)境并不等于學生可以學好外語,因為二語習得的進程還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起著阻礙或促進輸入傳到大腦語言習得器官的作用。情感因素包括自信心、焦慮感等。學生懷著矛盾的心理進入外語課堂,他們既期望獲得一種新的技能,又擔心自己失敗。課堂上師生間的相互信任和氣氛寬松有助于減輕焦慮感,同時可激勵學生,增強使用所掌握的外語知識的自信心。
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地查閱資料,理解后通過寫或講在課堂展示出來。美國知名學者Nancy M. Dixon通過研究指出,我們能夠記住所聽到的10%,所看到的15%,邊看邊聽的20%,做的60%,積極去做并響應的80%,給他人講授的90%。可見,檢驗是否已經(jīng)掌握所學的知識,積極響應和講授展示是很好的方法。學生在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中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成為課堂的主體。
(4)課堂活動評價及時、全面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Nunan(2001)認為教學評估是外語教學的重大過程之一。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又是促進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同學之間相互的評價是參與課堂活動、思考和學習的過程。教師對學生評價、對活動的評價做到及時、全面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扮演著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指導、激勵和幫助學生;同時教師還是引導者、監(jiān)督者、管理者和評價者,通過觀察學生課堂活動解決共性問題或個體問題。
2.教學案例。以《綜合教程》2——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版)的UNIT 1 Living in Harmony的Text A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的教學為例。教學對象是非英語專業(yè)大一的學生。
本單元(UNIT 1)的交際性教學目的是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helping others.
(1)了解學生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全班頭腦風暴活動如Blackboard Splash,Word Clouds等引導全班同學以兩人小組形式討論后到黑板寫出關于Living in Harmony的表達,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關于這個主題的表達很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Text A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找出關于描述當下人們對helping others/strangers(幫助別人/陌生人)的認識及相關的表達,如come upon,get involved等。
(2)布置做(doing)的任務。學生需完成的任務為回答問題:What is an ideal harmonious society in your mind and 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全班40人,4人為一小組,一共10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group work)結合課文Text A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的故事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見聞、親身經(jīng)歷來形成這兩個問題的見解。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共同完成:如分工分別為leader/organizer,time counter,writer,presenter等角色。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現(xiàn)象搜集相關資料及查閱相應的英文表達。
(3)課堂展示。本單元(UNIT 1)的課堂活動設計主要為課堂展示。時間為每組3-5分鐘。每組派一個代表(presenter)到講臺展示該組見解。該組其他小組成員發(fā)揮自己角色(leader/organizer, time counter, writer)的作用,共同參與,協(xié)助完成。
(4)師生評價。課堂評價在每組完成任務后統(tǒng)一進行。由全班同學說出課堂展示中他們認為好的地方,如:內容是否緊扣主題Living in Harmony,語言表達是否流暢,團隊合作、參與是否體現(xiàn)等等,以及各組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出共性問題并做必要的補充。
整個單元學習的過程,老師只扮演設計活動、引導及監(jiān)督活動進行和評價活動的角色。學生領到任務后閱讀課文、查閱資料、與組員共同商量分工合作、課堂展示、相互評價等活動均體現(xiàn)了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更體現(xiàn)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四、結語
Learning-by-doing理念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改變,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主動發(fā)掘者。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都得到了綜合鍛煉和提高。
在大學英語課堂以learning-by-doing理念指導教學增加了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提高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對實現(xiàn)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宗鍵,覃文忠,“Learning by Doing”教學模式的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5(12).
[2]毛少華.高職院校“做中學”教學模式探討[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
[3]馬麗.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凱里學院學報,2014(2).
[4]黃彩霞,徐惠.基于Learning-by-doing 的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課程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1(18).
[5]束定芳,陳素燕.大學英語教學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專業(yè)導向”英語教學模式的調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7-10.
[6]呂巖.“做中學”理論在高職高專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高職學報,2010(8).
[7]毛杰.“做中學”理念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中的應用-Unit 8 Applying for a job一課的設計思索[J].讀與寫雜志,2011(5).
[8](英)里韋爾斯.交互性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21.
[9]Nancy M.Dixon,Common Knowledge: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35.
作者簡介:伍紅藝(1974-),女,漢族,廣西欽州人,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大學英語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