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合
【摘 要】本文探索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引入主體性教學理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精選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升級評價體系等措施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 主體意識 核心素養 情境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46-02
主體性教育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它認為教學能夠使學習者發現自己的獨立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個性的塑造、情感的生發、人格的完善,并構建和諧的課堂。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在把握政治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引入主體性教育理念,將其滲透到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每一種教學媒體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教師在選擇時,不能單一地選擇某一種教學媒體,而要根據學生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進行多元化選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即使是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充分利用板書、板圖等向學生傳授知識,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時,教師出示圖片,展現不同時期貨幣的不同形式。教師順勢引導:“無論我們想買什么東西,沒有錢是不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體會到錢的重要性,看完這些圖片,猜一猜,這些貨幣是什么時期的。”學生紛紛猜測并講述錢的重要性。有的學生說:“生活中,錢對我們來說格外重要,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出門買東西要給人家錢別人才會把東西賣給我們,那張圖片上的貨幣是袁大頭吧,這是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時發行的貨幣。”還有的學生說:“這張圖片展現的是新版的 100 元人民幣,2015 年新版100 元人民幣正式流通,和老版人民幣相比,新版更時尚。”通過多媒體展示貨幣,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多媒體是教師常用的教學媒體。它集聲音、圖片、影像于一體,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環境,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很大幫助。
二、精選教學內容,契合學生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主體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生命的真實性。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將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選取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感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目前高中政治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尤其是部分教師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空談理論知識,無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生命以生活為載體,政治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現學科知識與生活的相互融合,為激活學生學習思維、提升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列舉電視節目《變形記》中主人公一個月消費兩三萬的例子導入。在認識常見消費心理部分,教師出示案例:“五一小長假期間,莉莉一家四口準備上街購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需求,莉莉希望買一個點讀機,因為莉莉覺得她的同桌早就買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每個人存在的消費心理。在分析案例時,有的學生說:“莉莉的消費觀屬于典型的攀比心理,別人有的她也一定要有,原來我也有這樣的心理,但自己有了以后根本就不用,放在那里直到壞掉,根本體現不出事物的價值。”還有的學生說:“莉莉媽媽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從眾心理,看到別人燙的頭發好看,她也想燙,可是這個發型適不適合她呢,她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曾經我看到同桌穿了一條漂亮的小腳褲,我覺得好看,也買來穿,可是我的大腿太粗,根本不適合穿這樣的褲子。”
生活處處皆學問。教師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并將這些現象適時引入教學活動中。教師選取的內容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展現出來,將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融入案例中,讓學生在解讀案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得主體性情感體驗,便于培養學生學科綜合素養。
三、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而且需要啟動優化程序,對教學各個環節展開整合性處理,以提升教學效度。傳統教學中,師生關系是教與被教的關系,教師往往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真正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互動式的教學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具體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師生互動交流,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例如,在學習“新時代的勞動者”時,對于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教師引導說:“假如你是某大型企業的老總,現在你要挑選員工,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選擇?”教師扮演應聘者,學生扮演企業主。聽說要扮演企業主的角色,學生紛紛搶答。有的學生說:“我們公司招人,首先要考察這個人的人品,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要考慮這個人的文化水平是否符合我們的要求,對這份工作能不能勝任。”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發表看法:“作為應聘者,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在選擇職業時,我必須要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適合我的崗位,不能眼高手低,要摒棄傳統的擇業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無論什么樣的職業,都必須盡力做到最好。”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透徹,師生關系也更加和諧。
優化教學過程有多種途徑和方式,從師生互動角度展開設計,可以形成重要的教學增長點。互動式教學是動態課堂的具體體現,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進行互動,不僅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品質,還能優化課堂教學,打造新型政治課堂。
四、升級評價體系,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不僅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格的塑造。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不同維度對學生開展評價,既要注重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實現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很多教師錯誤地認為高中階段鼓勵性評價對學生的影響不大。教師只是單純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與否對學生進行評價,很少對其進行分析性、鼓勵性評價。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重點了解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看問題的角度、解題的思路等。在進行具體評價時,教師要抓住重點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學習“文化創新的途徑”時,教師由《二十四孝圖》中“埋兒奉母”的故事導入。學生讀完后,教師問:“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根基,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傳統文化該如何生存下去,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有的學生說:“既然傳統文化是根基,是瑰寶,我們就要繼承它,并根據實際需要,注入時代精神,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的創新。”教師豎起大拇指評價說:“我非常同意你的這種看法,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能固守成規,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有選擇性的取舍,你的回答很到位。”還有的學生說:“文化是不分國界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優秀文化要相互交流、借鑒,在此基礎上不斷整合,形成新的文化。”教師評價道:“你的觀點很新穎,也很務實,很多人錯誤地認為,要想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必須阻止外國文化的進入,而你卻以一種逆向性的思維,讓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總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重多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多種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教學過程進行整合優化,對教學評價展開升級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全面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條件。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