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文輝
摘要:教育部關于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讓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更加明確。志愿服務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核心理念,重在踐行。文章以一所普通中學堅持開展多年的志愿服務工作為例,談一談對培育學生志愿精神的一些工作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生志愿精神;實施策略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1]。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概括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其中“責任擔當”第一個基本要點“社會責任”之重點內容包括“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這與培育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一脈相承。因此以志愿服務活動為抓手,培育學生志愿服務精神也就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下面,筆者將結合學校多年開展的志愿服務工作,淺析培育學生志愿精神的實施策略。
一、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意義
志愿者是指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志愿者活動是出于自愿幫助他人的道德實踐活動。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主要內容的志愿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反映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是新時期雷鋒精神的另一種詮釋。現代社會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每個人都有參與社會事務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權利和義務,從事志愿工作是表達這種權利及義務的有效形式之一[2]。
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但為社會和他人提供了幫助,而且自身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和發展;不但能提高參與社會的意識,同時也是中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志愿服務活動既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也符合當代中學生的特點,它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同時,也為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開辟了新的途徑。
二、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陶行知的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志愿精神教育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目標,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需要。學校不只是讓學生服務社區、服務他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體驗中學會悅納自己、善待生活、關心他人、感恩社會、自主管理、自我發展。學校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加入了拓展型、研究性的教學要求,通過志愿者服務,為學生提供社會大課堂,讓學生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創造、發展知識,培養獨立自主精神,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在每次對特殊學校慰問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吸納部分在校行為偏差的學生參與,讓我們驚喜的是他們每次活動都表現得非常不錯:他們主動和殘疾孩子玩成一片,就連平時待人冷漠、喜歡打架抽煙的李**活動中竟能一直將一聾啞學生抱在懷里。
三、立足長效機制,注重學校志愿者文化的培育和傳承
志愿服務精神體現的是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它通過“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促使參與者由“自愛”走向“他愛”,最終喚醒公民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基于此,在工作中我們經常利用正面教育來對學生進行志愿精神的培育:一方面,通過開展社區、學校優秀中學生志愿者的評選活動,明確中學生學習的榜樣,使中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更有感召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志愿者隊伍中加大對優秀志愿者的宣傳,使中學生樹立行動目標,不斷提升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如在每次大型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我們都要通過召開志愿者表彰及總結分享會,使志愿者在活動中收獲感動、陶冶品德、升華境界。經常會有學生在總結分享會上分享到這樣類似體會:“付出總伴隨著收獲,雖然每一次參加志愿活動時都感到辛苦,可是最后都很滿足,我又為生命增添了一份價值。”“在參加志愿活動的過程中,我長大了,樂觀了,更有活力了,更自信了。”“當我們捧著生日蛋糕為敬老院的爺爺奶奶祝壽時,爺爺奶奶含著熱淚,緊緊握著我的手時說的一聲聲謝謝。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這種滄桑的臉上展開的真誠笑容,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粗糙的手里傳來了春天的溫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冰凍的心被融化的喜悅[3]。”……
四、堅持校本特色,精心打造志愿品牌活動
一直以來,學校明確提出:“志愿服務是一門課程,學校每一名學子都應樹立‘深入社會實踐、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在實踐中傳遞文明,提升自己”;學校用三年時間專門開發了以志愿服務為內容的校本教材——《小欖中學志愿者讀本》;學校還明確要求每一名學生每學年至少參加一次以上、累計7小時以上的志愿服務并計入學分。
立足校園、服務社會,學校不斷創新拓展志愿者服務的形式和內容:在校內成立了校園環保小分隊,開展“垃圾回收”活動,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每年承擔考點志愿服務工作;通過校園義賣幫扶特困生、組織無償獻血活動和各種捐款捐物活動等。在校外,先后圓滿完成“全國助殘日”、“第九屆中國菊展會交通協管”、“鎮主要路口交通流量通計”、“全國青少年毽球錦標賽”、“全國體育院校(大學)籃球賽”等志愿服務工作,經常利用節假日到“敬老院”、“特殊學校”開展送溫暖活動。同時,學校一直重視志愿服務活動基地的開發和建設,多年來打造出了一批影響大、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如每年一次的車站春運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在車站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搬運行李、指路答疑、維持秩序,為繁忙的春運營造了一種和諧的氛圍;迎春花市 “助學義賣”活動,志愿者們將回收的參考書籍進行義賣,為校扶貧助學基金會籌款;“綠色中秋助學獻愛心”月餅盒回收活動,獨具匠心的環保造型對師生進行環保教育……[4]
總之,在核心素養理念下,要培育學生志愿精神,就一定要以志愿者活動為抓手,不斷努力開拓新思路、嘗試新方法、落實新舉措,才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大志”、“大愛”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 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共青團中央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Z].2002.03.14.
[3] 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03):11-14.
[4] 蔡宜旦,汪慧.試論青年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引導和激勵[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1(04):3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