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鳳程
摘要:工學結合成為職業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其目的在于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來實現學生的就業質量。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之下,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于教師的素質以及專業能力等方面,本文就當前的高職教育環境之下教師專業的發展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建筑類專業特點進行論述,試為高職教師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專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教師;素質結構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深化,高職教育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也在不斷探索更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并逐步將發展重點由強調學校的外延發展逐漸轉移到內涵建設的工作中來[1]。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分別在教學內容、課程安排以及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教師作為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的發展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具有重要作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素質結構的優化以及專業發展內涵的不斷完善[2]。針對建筑專業的教師而言,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社會需要為發展原則,不斷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唯有如此,才能為社會發展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一、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對于高職教師的要求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職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需要,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開放式教學以及專業化教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3],學校、教師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其走進企業,接觸到真實的職業崗位,在實踐過程中,開展專業知識的學習。在這樣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主宰,更多的是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經驗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并及時為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在這種情況下,只掌握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專業需要。高職還應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展開討論與研究。就建筑專業教師而言,還應重點關注建筑行業的職業發展趨勢,引進國外先進的專業技能以及設計理念。還應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并善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專業技術的研究,并進一步開展設計、建模以其他相關操作,使學生有機會真實感受一個建筑物由一個設計思路轉變成一個立體的3D模型的整個過程,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
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之下對于教師的素質結構以及專業能力的要求
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首先應當系統、扎實的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理論,還應具豐富的職業經驗,能夠帶領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于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應具備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教學能力以外,還應具社會服務能力,為企業、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原則,充分將教學活動與社會、企業緊密結合。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的教授的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教學設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就高職就高職院校的教師而言,主要是指教師要為社會以及體液提供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進行專業技術的講授,還應提升學生的技術服務能力,在你教學過程中,根據相關技術的需要,開展實踐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6]。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教師不僅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應掌握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就建筑專業的教學過程來說,其專業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以本專業的職業特點入手,鼓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展開設計實踐工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一些行業內較為先進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結構進行可行性分析,不斷探求更高效的建筑方式,以及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建筑材料,使建筑行業的發展更加環保、高效。
2、課程開發能力。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目的存在較大差別,高職教育從過去的照搬本科與專科的教學模式,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探索,形成更加符合自身教學目的的教學模式,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學模式探索的重要成果
[7]。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實際的工作要求展開,在具體的工作中,實現對于教學內容的檢驗。學與做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充分鍛煉,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職教育的這一特點,也決定了其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其他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的設置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高職教師還應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摒棄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設置需要以及自身的教學計劃,有目的、有側重的進行課程的開發,使教材為我所有,使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實際效用。
3、職業指導能力。職業指導能力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及社會的實際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了解當前社會對于高職人才的根本需求以及不同專業的發展特點,再結合學生各自的性格特點,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同時還應培養學生對于人才市場的相關信息展開分析,最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作為高職教師,除了要幫助企業、社會培養出專業的技術性人才,還應重視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高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延伸,也應當滿足其職業素質的需要。就高職教育中的建筑專業而言,教師應當堅持以就業方向為根本目標,指導學生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專業的能力需要進行專業類型的選擇,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建筑行業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的根本職責所在,也是高職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8]。
4、專業精神以及職業道德。高職院校教師作為教師團隊中的一員,除了應當具備敬業愛崗、科學創新的專業精神之外,還應滿足高職院校對于教學活動的具體要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實際工作當中滿足不同行業對于本專業就業人員的專業要求。教師既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言行舉止符合道德規范,還應滿足倫理要求對于教師行業的特殊要求。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秉承著不斷探索的精神,開展教學活動,專業精神的養成與職業道德的培訓對于建筑專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還應特別注重對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使學生技能滿足專業需要,又能承擔起相關專業人才應當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三、結語
在當前社會時代背景之下,知識的更新頻率不斷加快,教師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進行學習,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職教師的個體專業發展必須以此為原則,積極調整專業結構,不斷優化,根據專業要求以及社會需要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也就是說,對于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還應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教師自身的素質結構的調整以及發展內涵的不斷豐富,為提升專業發展水平以及高職教育的整體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光,沈會超.工學結合視閾下高職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2,14(2):79-81.
[2] 李楊.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研究——基于對上海市某高職院校的個案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1.
[3] 褚小寶.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構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24(5):12-13.
[4] 馬憲亭,王宏臣,張月平等.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高職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職教通訊,2012,(17):61-62.
[5] 張俊杰.工學結合促進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以山東工業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3):94-96.
[6] 張新安.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與對策——以河南省周口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D].華中師范大學,2011.
[7] 馮寧.論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2,(27):70-72.
[8] 趙春江.提升工科高職教師職業能力的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2,(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