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濤
摘 要: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實現現代化和中國夢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未來。中華傳統道德歷經歲月的淘洗閃發著熠熠的光輝,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應著力探索提高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的途徑,挖掘歷史中優秀的傳統道德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通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學方法、手段,讓學生感悟中華傳統道德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傳統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1-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31
在《新課程標準》中,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目前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新課改下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完成這些目標,就要求歷史課教師抓住學科的特點,認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切入點和知識點,論從史出,循序漸進,采取靈活性、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針對學生的實際結合當前時事,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應有的傳統道德教育和熏陶,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一、 加強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是時代的呼喚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正是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會學生做人,也是素質教育的內涵。歷史教學有很強的借鑒性,在教育學生做人和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通過歷史神話傳說、歷史英雄人物、歷史事件、經典歷史故事等,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滲透,使學生逐漸懂得做人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熟悉中華民族的歷史、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勤勞、純樸、善良的民風。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水平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文明修養,提出了新課題、新的任務、新的對象、新的環境,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德觀。
二、 滲透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魅力和責任
中華傳統道德是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積累沉淀而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為主干,融合了佛教道教文化形成的倫理要求。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是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同時它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歷史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是對青少年傳播普及歷史知識進行歷史教育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懂得歷代興亡得失的道理,從中汲取教益。歷史教學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各種各樣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用這些經驗和觀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歷史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它的素質教育方面的功能,就必須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和學生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創新精神為目的。歷史教學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道德水平實際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情操。對此歷史教師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道德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們歷史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中華傳統道德是數千年的發展中積淀了豐厚的內容,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并通過大量的神話傳說、經書、詩詞賦小說、生活習俗、人物典記等流傳下來。雖然產生于古代社會,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主要內容有:
1.“天下為公,忠心報國。”中華民族自古以“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孫中山的“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等。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忠心報國在古代往往與忠君聯系在一起,如昭君出塞;岳飛的精忠報國;戚繼光英勇抗擊倭寇;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都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在現代主要表現為崇高的愛國主義,如長征精神;大慶精神;航天精神等。
2.“勤勞儉樸,自強不息。”中華民族自古弘揚勤勞勇敢儉樸的傳統美德,由盤古開天辟地;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到趙州橋的建造;四大發明等都是勞動創造世界文明的生動事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受宮刑而著述《史記》,這些都是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生動事例。將激勵學生實現理想而奮勇前進。
3.“立志勤學,文明禮儀。”從古至今,炎黃子孫的立志勤學的事跡比比皆是,頭懸梁錐刺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其精神感人至深,中華民族歷來就以“禮儀之邦”自居,古有“孔融讓梨”“二十四孝”的故事,今有“常回家看看”“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不難看出這都是禮儀教化的功績。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道德教育,就是要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歷史知識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史教學為滲透中華傳統道德開辟了廣闊的途經。在教學中開展各種活動,如舉辦經典誦讀、名言警句、演講比賽、歷史故事會、辯論會、編演歷史劇、參觀紀念館、教唱革命歌曲、觀看歷史影片、進行社會調查報告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在愉快中得到熏陶。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學與德俱進,從點滴抓起,持之以恒,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道德教育關系民族興衰的百年大計,以新課改為契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根文.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
[2] 秦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