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雪慧
摘要:中學寫作教學的困惑很多,最普遍的現象有:寫不具體,千篇一律,寫空話、套話、大白話。這些常見病久攻不下,已經成為學生習作的頑疾。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講評應重于作前指導”的教學主張,并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后,認為必須把握好習作修改這一關。把作文改具體,改合理,改精彩。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修改技法
管建剛老師說過:“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是改出來的;作文是寫出來的,寫作文的能力是改出來的。”作為教師,應重視習作修改方法的指導,把修改當做一種長效機制,在語文教學中總結探討修改的方法和技巧。
一、在問中把作文改具體
我們常看到學生在習作或日記中記流水賬。主要內容寫不具體。如何指導學生寫具體呢?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問題的引導上,可以是單個問題,也可以是一連串的追問、探問,讓學生在思考輔助性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內容。
許多學生有一個通病——“純敘述”,缺乏描寫,顯得空洞、枯燥。針對這一現象,管老師在他的著作《我的作文訓練系統》中談到“描寫力”訓練,從語言、動作、表情、場面四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描繪。每一種描寫都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思維點,包括觀察、回憶、還原,甚至是創造性想象等思維元素。因此,教師的問題要細,每個問題都要有針對性,讓學生以這些問題為抓手,一步一步走向具體。請看學生的日記草稿:今天是教師節,可同學們都沒有笑臉,這是因為大家想送給老師禮物,又擔心她會拒絕。看著這少得可憐的四份禮物,老師并不生氣,反而面帶笑容地向我們展示收到的禮物。老師高興地舉著我送給她的禮物說:“這件禮物是最好的。”一看到我送的用紙折的那顆“心”,同學們就議論紛紛了。但老師夸獎了我,并希望同學們用良好的成績作為禮物送給她。老師的這番話讓我很感動,她理解我了。明了一系列問題:“同學們為什么會擔心老師拒絕禮物?”“老師只說了一句話嗎?”“其他人送的禮物呢?”“同學們是怎樣議論紛紛的?”“他們議論時你是怎么想的?”“老師理解你了,你又會怎么想呢?”這些問題直接指向語言和心理描寫。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腦中會出現情境回放,發現許多忽略的細節沒寫進去,把這些問題寫清楚文章就具體了。
二、兩種技法兼顧把作文改合理
改合理,合什么理呢?我認為首先要合乎“文理”,即“文字技巧”,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其次,要合乎“章理”,即“章法”或“文心技巧”,是對整篇文章的統籌感,包括構思、謀篇布局等。我曾做過一個試驗。教學“我的壓歲錢”這一命題作文,一個學生談到他讓父親幫忙用壓歲錢買來樹苗,綠化周圍的環境。多好的主題啊,我鼓勵他寫下來。可這個學生語言文字的功底太差了,錯字連篇,句子也不通順。我請了一個優生幫忙修改,后來這篇習作刊登在了省內一份知名少兒刊物上。
(一)關注文字技巧
魯迅、老舍等文學大師認為寫文章沒有文字技巧,只有文心技巧,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學造詣已經登峰造極、踏雪無痕了。而我們普通教師,面對“初出茅廬”的學生,必須夯實其遣詞造句的基礎,必須讓他們在語言的習得和文字的運用上下工夫,寫出的文章才能文從字順。正如管建剛說過的,先“溫飽”再“審美”。如果連語言文字都過不了關,還談什么獨特、創新呢?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溫飽”除了單純的字數問題,還應指向語法問題。學生寫了一篇《與眾不同的貓》,各段總起句分別為“最與眾不同的是”“最最與眾不同的是”“最最最與眾不同的是”幾個“最”字使篇章結構顯得獨特。但細看就會發現,“與眾不同”在這篇作文中總共出現了8次。我提醒她對于這個詞能不用的盡量刪去,實在要用的地方就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找近義詞代替。通過她自己的努力,許多地方分別換成了“別具一格”“非同一般”“別有風味”“異乎尋常”等詞,文章就顯得新穎靈動了。當然,除了重復啰嗦,我們還要善于發現用詞不當、搭配不當、語序顛倒等細小的語病,指導學生寫通順、寫流暢。
(二)注重文心技巧
有些學生常寫客套話,選材千篇一律,一寫事就想到讓座、拾金不昧,寫母親就非得寫自己生病,母親帶自己去打針。哪怕語句再精彩,讓人看完都覺得華而不實,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心技巧。文心技巧,是習作的思想層面、宏觀層面,具體指構思、選材、組材和選擇文體等。構思、選材不合理,文體不明確就會離題,組材不合理就會順序紊亂。文心技巧在作前指導很關鍵,在講評、修改的過程中也很重要。教師要針對學生出現的不足之處及時展示,當堂點撥,還可以結合范文明確寫作方法。
三、從“讀者意識”入手把作文改精彩
在寫具體、合理之后,我必須提到管老師所推崇的“讀者意識”。因為寫作是人與人進行交流的書面工具,是心與心達成共識,或碰撞出思維火花甚至是裂變出思維粒子的一種工具。寫文章的人只有具備了讀者意識,才會在修改的過程中思考:怎樣讓人喜歡看我的文章?筆者認為,除了上文在“文心技巧”中提到的選材、組材,還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
1.在語言風格上應保留童趣。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于“山是太陽的家”“魚在小溪里睡覺”“奶奶,我的翅膀底下很癢,你幫我抓一下”這樣的句子。孩子天生就是詩人,他們的語言充滿童趣、充滿詩意,這一點是許多老師達成共識的。面對孩子習作的語言,除語法出現問題外,能不改的盡量要保持原創。如果以成人的眼光去處理他們的語言,就會使之變得呆板,甚至是刻板,寫出來的將是毫無生機的客套話、大白話。
2.在細節上要精雕細琢。首先,教師要在文字細節的修改上言傳身教。例如教學《扳手腕》,我用投影儀出示一句話:“瞧他那神氣的模樣,要不是嚴老師盯著,他一定會擺出大搖大擺的姿勢慢吞吞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我讓學生思考,如果句子里的“走”改成“踱”會怎么樣?學生明白了,用上“踱”字使人物顯得更神氣了,體會到用詞要生動、形象。
行文至此,我想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作為教師,應重視習作修改方法的指導,把修改當做一種長效機制而不是短板,讓那空洞、頭疼的學生習作一步一步走向具體、走向合理、走向精彩。
參考文獻:
[1] 文英桂.《作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選自《甘肅教育》2005.1-2期
[2] 王丞泰.《作文教學芻議》,選自《甘肅教育》2005.1-2期
[3] 龔琦.《淺析作文教學方法》,選自《黑河教育》教法百家
[4] 熊顯榮.《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作文教學》,選自《金筑大學學報》綜合版一九九五年第3期endprint